這個週日紫藤書友會在書友典樂家聚會,由會長周芬娜主持,討論美國著名作家史考特‧費茲傑羅(F. Scott Key Fitzgerald, 1896-1940)出版於1925年的小說"The Great Gatsby"(大亨小傳)。這本小說被讚譽為二十世紀美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小說,被視為美國文學"爵士年代"的象徵,也是現在美國高中生文學課中指定的讀本。會選擇討論這本小說,當然是因為最近上映了由導演巴茲‧魯曼(Baz Luhrmann)重拍,李奧納多‧狄卡皮歐(Leonardo Dicaprio)主演的「大亨小傳」電影所帶來的熱潮。很多書友都是在年輕時看過這本小說,今日再重讀或再看電影重溫往年的記憶,卻也發現不同年紀的感悟與解讀會有所不同。
1920年代的美國是一個經濟、藝術文化都快速發展的年代,也是紙醉金迷、夜夜笙歌,社會人心急速墮落的年代,尤其是在紐約的拜金社會。本書主角傑·蓋茨比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窮小子轉變為顯赫富商,就為了一生的摯愛黛西。然而書友們都認為這本書中根本沒有真正的愛情存在,有的只是浪漫情懷,一種追求所謂"美國夢"的情懷。而且這個夢是虛幻的,因為功成名就並不代表圓滿與幸福,社會階層的隔閡是一個無法跨越的鴻溝。因此蓋茨比的內心必然是孤獨、落寞與痛苦的,因為浮華的世界就如同鏡花水月般虛無,轉眼成空。
書友們也認為黛西只是個虛華拜金享樂的女子,是一位不懂愛情、沒有思想、淺薄無能的資產階級,是那個年代裡物質慾望的表徵。相對而言,蓋茨比則是無可救藥的痴情漢,就如同本書重要的陳述者尼克所言:「在蓋茲比身上有一種異乎尋常的樂觀,一種羅曼蒂克的希望,是我在別人身上從未發現,以後也不會再發現的。」對夢想的"渴望"(desire),應該是成就"Great" Gatsby的動力,儘管蓋茨比與黛西和上流社會結合的夢想本質上是虛華不實的,因為愛情本來也就是盲目的。
"渴望"讓蓋茨比與黛西的丈夫湯姆都追求著不同於自己既有範疇內的事物,不論是向上或向下層次的追求,而這就是人性吧。旁觀者尼克是書中唯一具有情操而且洞察人心世事的人,作者費茲傑羅藉由尼克的引述讓我們看到『幻象的消滅』後,真正的是非與社會價值何在。這個浮誇風華墮落的1920年代成為了二十世紀初所謂的"失落的年代" ,The Great Gatsby正是檢視當時社會、人心與思維的經典著作。(撰文:黃麗絹)
書友們也認為黛西只是個虛華拜金享樂的女子,是一位不懂愛情、沒有思想、淺薄無能的資產階級,是那個年代裡物質慾望的表徵。相對而言,蓋茨比則是無可救藥的痴情漢,就如同本書重要的陳述者尼克所言:「在蓋茲比身上有一種異乎尋常的樂觀,一種羅曼蒂克的希望,是我在別人身上從未發現,以後也不會再發現的。」對夢想的"渴望"(desire),應該是成就"Great" Gatsby的動力,儘管蓋茨比與黛西和上流社會結合的夢想本質上是虛華不實的,因為愛情本來也就是盲目的。
"渴望"讓蓋茨比與黛西的丈夫湯姆都追求著不同於自己既有範疇內的事物,不論是向上或向下層次的追求,而這就是人性吧。旁觀者尼克是書中唯一具有情操而且洞察人心世事的人,作者費茲傑羅藉由尼克的引述讓我們看到『幻象的消滅』後,真正的是非與社會價值何在。這個浮誇風華墮落的1920年代成為了二十世紀初所謂的"失落的年代" ,The Great Gatsby正是檢視當時社會、人心與思維的經典著作。(撰文:黃麗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