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5日 星期一

尋找心靈的桃花源 - 周芬娜

張鳳與周芬娜
對我而言,文學創作是個人的精神事業。寫作不但是尋找精神的寄托,也是尋找一方純淨的心靈桃花源。文學創作需要孤獨,但作家也需要與社會互動,才能讓作品發揮影響力,影響社會大眾。如何在文學創作與文學活動間找到一個最佳的平衡點,是每位作家終身都必須追求的課題。

我從小就是個不折不扣的文藝青年。在台灣生長受教育,高中時代曾代表我所就讀的屏東女中,得過「中國語文學會」所舉辦的全省徵文比賽第一名,28歲時就在台灣出版了第一本著作。但我後來居然會成為一名旅居海外的華文作家,全時創作,並意外的成為「美食作家」,原來並不在我的生涯規劃之內。

我從事過許多不同的行業,創作的範圍非常廣泛,但以美食書寫最受到大眾的歡迎,這大概是我並被謬稱為「美食作家」最大的原因吧! 其實我不但能寫散文,也能寫報導文學和文學評論;不但能寫美食評鑑,也能書寫各式各樣的博物館、花草植物。但大概我的美食書寫最貼近大眾生活,也最能得到大眾的青睞。我也得過幾個文學獎,我希望被稱為“作家”,而不只是”美食作家”。美食只是我寫作的切入點之一, 我的作品想表現的並不只是美食,而是更寬廣的歷史與文化,和恆久不變的人性。

我原來從事學術研究,想成為大學教授,作育英才。我在臺大學歷史,在政大研究所學東亞研究,專攻三十年代文學,碩士論文題目是《丁玲與中共文學》,我也是當時台灣學術界研究丁玲的第一人。沒想到我這份對丁玲的生平與著作研究的執著,後來居然改變了我的人生。我原來想留在台灣工作,落地生根,卻因此而定居海外,直到如今。

1970年代的台灣,有關三十年代女作家丁玲的研究資源嚴重不足,我的研究工作不時碰壁。因此我特地苦讀數月,幸運的考取了當時台灣教育部剛開辦的「碩士班研究生公費留學」奬學金,去美國進修,收集相關資料撰寫碩士論文。結果我不但完成了這本具有開拓性的學術論文,還遇到理想中的另一半,在美國結婚成家。

外子尊重女性,並對我的事業非常支持。正當我們新婚燕爾時,他答應讓我獨自帶著那本花了我三年心血的《丁玲與中共文學》論文回台灣口試,拿到我的第一個碩士學位,並在臺北的「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工作,以報答政府的栽培。當時這本論文也得到台灣「成文出版社」的肯定,將其列入「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為我出版了一本同名的專書,審核委員有夏志清、葛浩文••••等知名學者,這就是我的第一本著作,當時我28歲。目前許多知名的圖書館:包括美國的國會圖書館,及哈佛大學的燕京圖書館,都有收藏。

我獨自在台灣工作,完成我的公費義務後,對外子無比的想念,決定辭職回到美國紐約上州與外子團聚。但在享受家庭團聚的幸福感之餘,我也一下子從職業婦女變成了家庭主婦,在當地還沒交到什麼朋友,每天外子上班後,我就獨自在家面壁,與外界隔絕,自覺像是社會的邊緣人,對自己幾乎失去了信心。

幸好不久後,我在當地的長春藤名校Vassar College(耶魯大學的姐妹校)找到一份兼任的中文講師工作,每個星期工作四小時,專門指導大四的學生撰寫學士論文,指導題材有巴金、老舍•••等人。我在那裡教了兩年,也培育了幾個得意門生。我熱愛這份教學工作,想成為全職的講師,可惜當時該校卻沒有全時的教職。我心中覺得無比的苦悶,原想繼續攻讀亞洲研究博士,研究三十年代文學的我,只好重新做生涯規劃。

為了謀生,並為了想真正的融入美國社會,我決心另學一技之長。我改讀電腦科學,從微積分學起,苦讀了三年,終於拿到了我的電腦碩士,也是我的第二個碩士學位。畢業後,我立刻應聘到美國的高科技公司上班,當了十年的電腦程式設計師,享有優渥固定的薪水及福利,並有許多合得來的同事一起工作,每天都過得熱熱鬧鬧的。這期間我們夫妻倆因無法再忍受美國東部的冰天雪地,一起申請調職到加州矽谷的IBM工作,並順利的於1989年搬來了溫暖的加州矽谷定居,生活更加安定幸福了。

1994年時,因為外子被公司外派到中國大陸、日本等地工作,為了維持家庭的完整,及追求一種較自由的個人生活方式,我決定辭去IBM的高薪電腦工作,重拾舊筆,跟著他飄泊四海,不知不覺的成為一名全時的作家。現在回想起來,那已經是二十年前的往事了。

十年企業界的磨練,開拓了我的人生視野,和待人處事的能力。電腦的專業訓練,也增進了我的邏輯思考和工作效率。我仍熱愛三十年代文學,但那畢竟是小眾,我決定翻譯和寫作一些更貼近大眾的作品。我剛開始獨坐家中當「自由作家」的前幾年,我怕自己忘了英文,決定從事英文醫學書籍的中文翻譯工作。我出身於醫藥家庭,對醫學一直有興趣,我很幸運的在台灣接到幾個案子,為皇冠、九歌等著名出版社翻譯了四本英文醫學書籍,將美國先進的醫學知識引介到台灣,造福台灣的社會大眾。

幾年後,我的譯作主編覺得我的文筆不錯,鼓勵我自己創作,擁有真正屬於自己的作品。當時我也覺得翻譯醫學書籍有點枯燥,開始寫作一些比較有趣的題材。我喜歡旅遊世界各國、品嘗異國美食,加上我也喜歡攝影,便開始寫作遊記,配上自己拍攝的照片,發表在臺灣「聯合報」的深度旅遊版上,並為臺灣的「城邦出版社」寫作了《舊金山》、《絲路》、《雲南》•••等旅遊專書。

後來「聯合報」深度旅遊版的主編,覺得我的美食部份寫得特別深入精彩,便為我開闢了一個《帶著舌頭去玈行》的美食評論專欄,寫了半年,受到讀者的好評,後來由「聯經出版社」邀請結集出書,並為我在「聯合報大樓」開新書發表會,全場滿座,我就這樣風風光光的邁進了文壇。

我同時也為臺灣的《吃在中國》雜誌撰寫美食評論,後來他們為我出版了《繞著地球吃》一書,也頗受讀者歡迎。我後來又應「城邦出版社」之邀,寫了《品味傳奇》和《品味傳奇 II》、《飲饌中國》、《花之宴》•••等書。這五本書後來都被北京「三聯書店」引進了中國大陸,《品味傳奇》、《品味傳奇 II》和《飲饌中國》等三本書並上了北京的暢銷排行榜,和「亞洲週刊」的熱門文化指標,我從此便不知不覺的被定位為”美食作家”了!

其實旅遊的世界上自天文,下至地理,無所不包。除了美食外,我也喜歡蒔花養草,和參觀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因此我也為臺灣的「九歌出版社」寫過《私の日本博物館》,和為「遠足文化出版社」寫過《東京花の旅》、《春の東京小旅行》等書,以紀念我與外子旅居日本三年的生活,風評也都還不錯。

周芬娜(中)與林澄枝(右)
去年(2012年)夏天我在臺灣出版了我的第一本抒情散文集: 《人生真滋味》,用美食當引子,書寫自己真實的人生情味和家族故事,頗受肯定,今年(2013年)年底在中國大陸即將有簡體字版問世。這本散文集的第一篇文章<媽媽的手路菜>,今年五月榮獲海峽兩岸合辦的第二屆「漂母杯」母親節徵文的最高榮譽獎,頒獎典禮在台北的圓山大飯店舉行,嘉賓雲集,對我的文學創作生涯是很大的鼓勵。我的榮譽獎章由現任”中華文化總會副會長”林澄枝女士親自頒贈,覺得無比的光榮,對我的文學創作生涯也是很大的鼓勵。

這二十年來,我不知不覺的已出版了二十幾本暢銷專書。但在成就感之餘,有時我也有很深的孤寂感。我再也沒有同事可以共同工作,再也沒有老闆面授機宜,再也沒有助手可以幫忙打雜,無論什麼事都得自己做決定,自己去執行。為了消除這種孤寂感,我在多年前就開始參加文學社團,以文會友;我還擔任過國際性的文學社團(海外女作家協會)的會長,2006年在上海復旦大學主辦過大型年會,促進世界華文文學的交流,尤其是海峽兩岸華文文學的交流。

我的感想是:華文作家多半率真有趣,但有時理念也不盡相同。尤其是海外的華文文學界缺乏資源,往往僧多粥少,競爭激烈,彼此間有時也不免發生矛盾。最好的自處之道,就是開朗豁達,心平氣和,多欣賞少批評,專心創作,畢竟「作家是靠作品說話的,不是靠活動」,好的作家總會獲得專業的承認和肯定,不必自己去推銷和爭逐。這些年來,我就這樣的結交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文友,也讓自己的作品愈來愈深入社會大眾。

主辦國際性文學活動雖然有意義和成就感,也曾令我心力交瘁,並大量減少了我文學創作的時間。為了堅持個人的創作生涯,並同時維持與海外華人社會的接觸,我於七年前(2006年)在加州矽谷創辦了一個小而美的「紫藤書友會」(The Wisteria Book Club), 不但以文會友,而且以書會友。會員不限於作家,只要是愛書人而理念相同者,皆可參加。所以取名為”紫藤”,除了我個人對優雅的紫藤花有偏愛外,也因為紫藤花象徵著中國讀書人高潔的氣節。

台北有個「紫藤廬」,加州矽谷有個「紫藤書友會」。我剛創會時,會員只有幾個我的粉絲和朋友,這七年來因為活動精彩,聲名遠揚,不停的發展拓大,變成了加州矽谷最有名,品質最高的書友會。會員有名作家、名學者、名藝術家、名劇作家,及各行各業的精英。更難得的是大家相處融洽,有如兄弟姊妹一般的親密友好。我們每兩個月一聚,輪流在會員家開會,閱讀精選的好書,大家競相發言,討論既熱烈又有深度。

我們也每年舉辦一次公開活動,邀請名作家來演講,或討論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作品,與社會大眾交流。最近舉辦的兩次成功的活動,一次是2013年1月在Sunnyvale Public Library舉辦的「莫言作品研討會」,一次是2013年3月邀請住在舊金山東灣的臺灣文學大師林文月教授,來講解她所翻譯的日本文學名著《源氏物語》,內容都精彩充實,互動熱烈,像是一場又一場精神的饗宴。

在「莫言作品研討會」上,我先就個人心得,做了一段對中國現代文學發展的引言,從三十年代文學開始,一直介紹到文革後的「傷痕文學」,和1980年代後中國文藝政策的改革開放,產生的量多質優的文學作品為止,莫言的小說就是其中之一。

然後依我的策劃, 我們將莫言的長篇小說《生死疲勞》中的六道輪迴,用朗讀的形式來表現,以六個會員來扮演書中的主角,由會員名劇作家沈悅來指導,表演生動活潑,與聽眾產生良好的互動。最後再播放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後,應邀在香港大學的演講。與會者有三百人,兩百人被擋在門外進不來,活動一共進行了三小時,仍然欲罷不能。

在林文月教授的《源氏物語》講座上,她跟大家分享她花了六年時間,翻譯這本共五十四回,近百萬字的日本文學鉅著的心路歷程。她幼時住在上海日本租界區,開始學習日文;抗戰結束後,她跟著家人渡海來台,才開始學習中文。她擔任台灣大學中文系教授時,在一篇研究《中國文學對日本文學之影響》的論文中,曾經談到唐朝詩人白居易的《長恨歌》對一千年前的日本古典文學《源氏物語》的影響。

總之,無論是文學創作也好,舉辦書友會活動也好,對我而言都是在尋找心靈的桃花源,與志同道合的文友互動。在這個美麗清幽的桃花源裡,我忘卻了人世間的種種紛擾。我不但獲得了豐富的精神食糧,也獲得了溫暖的友情。如此種種,使我決定持續的追求與耕耘。(2013.10.15演講發表於”第九屆世界華文作家大會”,在馬來西亞吉隆坡的JW Marriot Hotel的會議廳舉行)

2013年11月24日 星期日

吟詩誦詞話金秋 - 11/17/2013



感恩節前夕,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我們紫藤書友會十幾個會員聚集在會長周芬娜的家裡,今年最后一次的讀書會將在這裡舉辦。

芬娜的家坐落在Saratoga 的山上。曲徑盡頭見一鐵門,想必鐵門后面定是幽處。芬娜的文章篇篇圖文並茂,那些精美的食材往往取自她的後花園。喜歡她的文字,更欣賞她精美的插圖,照片多半是她自己拍的。那天我特意早到了幾分鐘,和主人打了個招呼,就徑直前往後院。硅谷的深秋沒有絲毫的寒意,下午的陽光穿過樹枝散落在院子裡,在秋雨到來之前,色彩斑斕的秋葉依舊掛在枝上,為這單調的秋天增添一些色彩。沒有找到我意想中的奇花異草,秋葉多少彌補了一點我的遺憾。不過,此情,此景,此地正是個吟詩誦詞的好時機。

今天讀書會的主題是詩詞,就是每個人挑選一首最喜歡的詩詞與大家分享。古典詩詞是我國文學史上最璀璨的一顆明珠,是中國文學史上最輝煌的裡程碑。唐詩宋詞,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兩大高峰。在中華文明燦爛的長卷中,唐詩宋詞是其中最為絢麗的華章。 《唐詩300首》和《宋詞300首》濃縮了唐詩宋詞的精華,是中華文化的傳世經典。從這些經典裡挑選最愛無疑是一件難事。書友們還是選出了她們最喜歡的詩詞並與大家分享。討論會熱烈而溫馨,興致高處,芬娜,熊晶,孫燕等書友情不自禁地唱起了為詩詞譜寫的歌。

美詩不能沒有美食。會后自然又是一次美食盛宴。各位書友各顯其能,葷的、素的、涼的、熱的擺滿了一桌子。芬娜為大家精心烹制了醃篤鮮,a New York Chicken Apple salad (Waldorf Salad), a Cantonese main course (紅燒牛腩牛筋) and a Shanghai dessert (桂花八寶飯)。令大家贊不絕口,芬娜不愧為美食作家。下面是幾位書友分享的詩詞:

周芬娜,<冬景>--蘇東坡敬劉景文。「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說明: “荷盡已無擎雨蓋, 菊殘猶有傲霜枝”--這兩句寫景,而景中寓意。“荷”多比喻君子,而時值歲尾,荷花荷葉皆枯盡,正以喻”君子生不逢時 ,難免潦倒失意”﹔菊常以喻高尚的晚節 ,而劉景文晚年在操守上毫無虧缺,猶有凌霜傲雪之枝,足以媲美。

前面這兩句議景,並揭示贈詩目的。一般來講,人到暮年,加上一生失意,難免消沉頹唐,但對於讀書人,尤其是對有理想、有抱負的讀書人,又未嘗不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所以,蘇東坡以“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兩句作為結尾,對友人譐譐囑咐,慰勉有加,言辭懇切,感人至深。

作者從花寫到枝,從枝葉寫到果實,說明冬景雖然蕭瑟冷落,但也有碩果累累、成熟豐收的一面。蘇東坡這樣寫,是用來比喻人到壯年,甚至晚年,雖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為的黃金階段,勉勵友人珍惜這大好時光,樂觀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是一首情文兼美,樂觀勵志的好詩。

註:劉景文(1033∼1092),原籍河南開封,是北宋名將劉平的兒子。劉平因駐守宋、夏,力戰西夏,孤軍無援,力戰而死。身後蕭條,諸子早逝,隻剩劉景文一人。劉景文為將門之子,也養成他豪放的個性。因此蘇東坡稱他為“慷慨奇士”。

孫燕選了劉禹錫的〈秋詞〉「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潮。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熊晶節選了余光中的一首詩 --〈尋李白〉。這一小段余光中寫得非常俏皮,非常靈動。
「... 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從開元到天寶,從洛陽到咸陽,冠蓋滿途車騎的囂鬧,不及千年後你的一首水晶絕句,輕叩我額頭
噹地一彈挑起的回響...」

熊晶還選了毛澤東的兩首詞,第一首的主題是〈〉(十六字令 三首)。第二首 是〈憶秦娥-婁山關 〉。萬亞文選的是席慕蓉的〈詩的成因〉。盧妍禎選的是柳宗元的〈江雪〉。黃麗絹選的是鄭愁予的〈賦別〉。

Sophy分享Eric Whitacre的"The Seal Lullaby"。Henry 選了幾首不同風格的詩:北島的詩、卞之琳的〈斷章〉,還有席慕蓉的〈一棵開花的樹〉。Carol選的是席慕蓉的〈無言歌〉。 (撰文:孫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