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與周芬娜 |
我從小就是個不折不扣的文藝青年。在台灣生長受教育,高中時代曾代表我所就讀的屏東女中,得過「中國語文學會」所舉辦的全省徵文比賽第一名,28歲時就在台灣出版了第一本著作。但我後來居然會成為一名旅居海外的華文作家,全時創作,並意外的成為「美食作家」,原來並不在我的生涯規劃之內。
我從事過許多不同的行業,創作的範圍非常廣泛,但以美食書寫最受到大眾的歡迎,這大概是我並被謬稱為「美食作家」最大的原因吧! 其實我不但能寫散文,也能寫報導文學和文學評論;不但能寫美食評鑑,也能書寫各式各樣的博物館、花草植物。但大概我的美食書寫最貼近大眾生活,也最能得到大眾的青睞。我也得過幾個文學獎,我希望被稱為“作家”,而不只是”美食作家”。美食只是我寫作的切入點之一, 我的作品想表現的並不只是美食,而是更寬廣的歷史與文化,和恆久不變的人性。
我原來從事學術研究,想成為大學教授,作育英才。我在臺大學歷史,在政大研究所學東亞研究,專攻三十年代文學,碩士論文題目是《丁玲與中共文學》,我也是當時台灣學術界研究丁玲的第一人。沒想到我這份對丁玲的生平與著作研究的執著,後來居然改變了我的人生。我原來想留在台灣工作,落地生根,卻因此而定居海外,直到如今。
1970年代的台灣,有關三十年代女作家丁玲的研究資源嚴重不足,我的研究工作不時碰壁。因此我特地苦讀數月,幸運的考取了當時台灣教育部剛開辦的「碩士班研究生公費留學」奬學金,去美國進修,收集相關資料撰寫碩士論文。結果我不但完成了這本具有開拓性的學術論文,還遇到理想中的另一半,在美國結婚成家。
外子尊重女性,並對我的事業非常支持。正當我們新婚燕爾時,他答應讓我獨自帶著那本花了我三年心血的《丁玲與中共文學》論文回台灣口試,拿到我的第一個碩士學位,並在臺北的「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工作,以報答政府的栽培。當時這本論文也得到台灣「成文出版社」的肯定,將其列入「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為我出版了一本同名的專書,審核委員有夏志清、葛浩文••••等知名學者,這就是我的第一本著作,當時我28歲。目前許多知名的圖書館:包括美國的國會圖書館,及哈佛大學的燕京圖書館,都有收藏。
我獨自在台灣工作,完成我的公費義務後,對外子無比的想念,決定辭職回到美國紐約上州與外子團聚。但在享受家庭團聚的幸福感之餘,我也一下子從職業婦女變成了家庭主婦,在當地還沒交到什麼朋友,每天外子上班後,我就獨自在家面壁,與外界隔絕,自覺像是社會的邊緣人,對自己幾乎失去了信心。
幸好不久後,我在當地的長春藤名校Vassar College(耶魯大學的姐妹校)找到一份兼任的中文講師工作,每個星期工作四小時,專門指導大四的學生撰寫學士論文,指導題材有巴金、老舍•••等人。我在那裡教了兩年,也培育了幾個得意門生。我熱愛這份教學工作,想成為全職的講師,可惜當時該校卻沒有全時的教職。我心中覺得無比的苦悶,原想繼續攻讀亞洲研究博士,研究三十年代文學的我,只好重新做生涯規劃。
為了謀生,並為了想真正的融入美國社會,我決心另學一技之長。我改讀電腦科學,從微積分學起,苦讀了三年,終於拿到了我的電腦碩士,也是我的第二個碩士學位。畢業後,我立刻應聘到美國的高科技公司上班,當了十年的電腦程式設計師,享有優渥固定的薪水及福利,並有許多合得來的同事一起工作,每天都過得熱熱鬧鬧的。這期間我們夫妻倆因無法再忍受美國東部的冰天雪地,一起申請調職到加州矽谷的IBM工作,並順利的於1989年搬來了溫暖的加州矽谷定居,生活更加安定幸福了。
1994年時,因為外子被公司外派到中國大陸、日本等地工作,為了維持家庭的完整,及追求一種較自由的個人生活方式,我決定辭去IBM的高薪電腦工作,重拾舊筆,跟著他飄泊四海,不知不覺的成為一名全時的作家。現在回想起來,那已經是二十年前的往事了。
十年企業界的磨練,開拓了我的人生視野,和待人處事的能力。電腦的專業訓練,也增進了我的邏輯思考和工作效率。我仍熱愛三十年代文學,但那畢竟是小眾,我決定翻譯和寫作一些更貼近大眾的作品。我剛開始獨坐家中當「自由作家」的前幾年,我怕自己忘了英文,決定從事英文醫學書籍的中文翻譯工作。我出身於醫藥家庭,對醫學一直有興趣,我很幸運的在台灣接到幾個案子,為皇冠、九歌等著名出版社翻譯了四本英文醫學書籍,將美國先進的醫學知識引介到台灣,造福台灣的社會大眾。
幾年後,我的譯作主編覺得我的文筆不錯,鼓勵我自己創作,擁有真正屬於自己的作品。當時我也覺得翻譯醫學書籍有點枯燥,開始寫作一些比較有趣的題材。我喜歡旅遊世界各國、品嘗異國美食,加上我也喜歡攝影,便開始寫作遊記,配上自己拍攝的照片,發表在臺灣「聯合報」的深度旅遊版上,並為臺灣的「城邦出版社」寫作了《舊金山》、《絲路》、《雲南》•••等旅遊專書。
後來「聯合報」深度旅遊版的主編,覺得我的美食部份寫得特別深入精彩,便為我開闢了一個《帶著舌頭去玈行》的美食評論專欄,寫了半年,受到讀者的好評,後來由「聯經出版社」邀請結集出書,並為我在「聯合報大樓」開新書發表會,全場滿座,我就這樣風風光光的邁進了文壇。
我同時也為臺灣的《吃在中國》雜誌撰寫美食評論,後來他們為我出版了《繞著地球吃》一書,也頗受讀者歡迎。我後來又應「城邦出版社」之邀,寫了《品味傳奇》和《品味傳奇 II》、《飲饌中國》、《花之宴》•••等書。這五本書後來都被北京「三聯書店」引進了中國大陸,《品味傳奇》、《品味傳奇 II》和《飲饌中國》等三本書並上了北京的暢銷排行榜,和「亞洲週刊」的熱門文化指標,我從此便不知不覺的被定位為”美食作家”了!
其實旅遊的世界上自天文,下至地理,無所不包。除了美食外,我也喜歡蒔花養草,和參觀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因此我也為臺灣的「九歌出版社」寫過《私の日本博物館》,和為「遠足文化出版社」寫過《東京花の旅》、《春の東京小旅行》等書,以紀念我與外子旅居日本三年的生活,風評也都還不錯。
周芬娜(中)與林澄枝(右) |
這二十年來,我不知不覺的已出版了二十幾本暢銷專書。但在成就感之餘,有時我也有很深的孤寂感。我再也沒有同事可以共同工作,再也沒有老闆面授機宜,再也沒有助手可以幫忙打雜,無論什麼事都得自己做決定,自己去執行。為了消除這種孤寂感,我在多年前就開始參加文學社團,以文會友;我還擔任過國際性的文學社團(海外女作家協會)的會長,2006年在上海復旦大學主辦過大型年會,促進世界華文文學的交流,尤其是海峽兩岸華文文學的交流。
我的感想是:華文作家多半率真有趣,但有時理念也不盡相同。尤其是海外的華文文學界缺乏資源,往往僧多粥少,競爭激烈,彼此間有時也不免發生矛盾。最好的自處之道,就是開朗豁達,心平氣和,多欣賞少批評,專心創作,畢竟「作家是靠作品說話的,不是靠活動」,好的作家總會獲得專業的承認和肯定,不必自己去推銷和爭逐。這些年來,我就這樣的結交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文友,也讓自己的作品愈來愈深入社會大眾。
主辦國際性文學活動雖然有意義和成就感,也曾令我心力交瘁,並大量減少了我文學創作的時間。為了堅持個人的創作生涯,並同時維持與海外華人社會的接觸,我於七年前(2006年)在加州矽谷創辦了一個小而美的「紫藤書友會」(The Wisteria Book Club), 不但以文會友,而且以書會友。會員不限於作家,只要是愛書人而理念相同者,皆可參加。所以取名為”紫藤”,除了我個人對優雅的紫藤花有偏愛外,也因為紫藤花象徵著中國讀書人高潔的氣節。
台北有個「紫藤廬」,加州矽谷有個「紫藤書友會」。我剛創會時,會員只有幾個我的粉絲和朋友,這七年來因為活動精彩,聲名遠揚,不停的發展拓大,變成了加州矽谷最有名,品質最高的書友會。會員有名作家、名學者、名藝術家、名劇作家,及各行各業的精英。更難得的是大家相處融洽,有如兄弟姊妹一般的親密友好。我們每兩個月一聚,輪流在會員家開會,閱讀精選的好書,大家競相發言,討論既熱烈又有深度。
我們也每年舉辦一次公開活動,邀請名作家來演講,或討論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作品,與社會大眾交流。最近舉辦的兩次成功的活動,一次是2013年1月在Sunnyvale Public Library舉辦的「莫言作品研討會」,一次是2013年3月邀請住在舊金山東灣的臺灣文學大師林文月教授,來講解她所翻譯的日本文學名著《源氏物語》,內容都精彩充實,互動熱烈,像是一場又一場精神的饗宴。
在「莫言作品研討會」上,我先就個人心得,做了一段對中國現代文學發展的引言,從三十年代文學開始,一直介紹到文革後的「傷痕文學」,和1980年代後中國文藝政策的改革開放,產生的量多質優的文學作品為止,莫言的小說就是其中之一。
然後依我的策劃, 我們將莫言的長篇小說《生死疲勞》中的六道輪迴,用朗讀的形式來表現,以六個會員來扮演書中的主角,由會員名劇作家沈悅來指導,表演生動活潑,與聽眾產生良好的互動。最後再播放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後,應邀在香港大學的演講。與會者有三百人,兩百人被擋在門外進不來,活動一共進行了三小時,仍然欲罷不能。
在林文月教授的《源氏物語》講座上,她跟大家分享她花了六年時間,翻譯這本共五十四回,近百萬字的日本文學鉅著的心路歷程。她幼時住在上海日本租界區,開始學習日文;抗戰結束後,她跟著家人渡海來台,才開始學習中文。她擔任台灣大學中文系教授時,在一篇研究《中國文學對日本文學之影響》的論文中,曾經談到唐朝詩人白居易的《長恨歌》對一千年前的日本古典文學《源氏物語》的影響。
總之,無論是文學創作也好,舉辦書友會活動也好,對我而言都是在尋找心靈的桃花源,與志同道合的文友互動。在這個美麗清幽的桃花源裡,我忘卻了人世間的種種紛擾。我不但獲得了豐富的精神食糧,也獲得了溫暖的友情。如此種種,使我決定持續的追求與耕耘。(2013.10.15演講發表於”第九屆世界華文作家大會”,在馬來西亞吉隆坡的JW Marriot Hotel的會議廳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