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1日 星期四

林文月談《源氏物語》- 03/10/2013


紫藤書友會3月10日在書友沈悅家中聚會,非常難得的邀請到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語》的翻譯者林文月教授,來跟大家分享她花了六年時間,翻譯這本共五十四回近百萬字巨著之心路歷程與感想。這次有二十多位書友參加,大家都是為了聆聽林教授談《源氏物語》而來的吧。

林文月教授小時住在上海日本租界區,因此幼年即學習日文,抗日戰爭結束後,隨家人來到台灣後開始學中文。可以說她在完全不懂何謂"翻譯"時,在生活環境中就經常在思考著日語、台語、國語等語言的轉換。擔任台灣大學中文系教授時,在赴日本作專案研究期間,受到純文學雜誌社林海音女士的鼓勵開始寫散文。在研究"中國文學對日本文學之影響"的論文中,談到唐朝詩人白居易的《長恨歌》對一千年前的日本古典文學《源氏物語》的影響。1972年台大創立了《中外文學》期刊,因緣際會,請她將日文的論文翻譯成中文與台灣的讀者分享,繼而開啟了她翻譯《源氏物語》的意念。如此一發不可收拾,持續了將近六年的時間才完成。

林教授談到這本書的翻譯工作是場漫長而艱辛的挑戰,如果當時她知道豐子愷(1961-1965)也翻譯了此書,必然不會再去做。林教授認為好的翻譯應該做到"信、達、貼",而不只是"信、達、雅",以呈現出古今文體之差別。她提到中文的方塊字如同鋼琴,日文則如同流串綿長的小提琴。於是在翻譯過程中,她摸索出了用白話文加文言文再拉長文字的建構方式,讓譯文比較貼近"和文"體。《源氏物語》以散文敘述,內含有七百九十五首和歌。那麼如何貼切地翻譯出詩歌呢,在鑽研與思考後,林教授自創出了仿楚歌體的"三行詩"。所以精湛的翻譯者其實也是另一層次的創作者。

而後許多書友紛紛發言與提問,沈悅指出男女翻譯者因為性別不同,感思體悟不同,故而譯文的味道也有別。Winnie說道豐文如同中國的章回小說,爽脆俐落;林文則如同日本小說曖昧而委婉。芬娜提到本書的美學觀、佛家思想。而大家對作者紫式部身為女子,在一千年前的時空環境裡,如何寫出了這麼龐大又涵融各個層面的宮廷生活,非常感興趣;也有人問這本書是否對日本或當代社會產生任何影響等。林教授說到《源氏物語》中王朝的生活方式,呈現出了風雅、高雅、文雅的當時時尚,而2008年在日本舉辦的千年紀念研討會中,也談論到本書對日本藝術/工藝/建築/服飾等等方面的影響。

《源氏物語》開啟了日本的"物之哀"時代,"哀"代表對一切的感情,即見物而生淡淡的悲情。這種思維延傳至今,成為了日本一種全國性的民族意識。林教授說道;「人秉七情,因物思感。」這種細緻婉約的氛圍如此地滿佈書中,即日本文學中善感而感物之至的表露。(撰文:黃麗絹)

300人談莫言小說 發言踴躍 記者王金城桑尼維爾報導 - 01/07/2013


桑尼維爾圖書館與紫藤書友會聯合主辦的莫言小說「生死疲勞」分享讀書會6日下午於桑尼維爾圖書館舉行,吸引近300名來賓,會中朗讀沈悅等人根據「生死疲勞」編寫的「六道輪迴」,也討論莫言文學與中國近代文史的關係,場內發言踴躍。

沈悅、周芬娜(後排左起一、二人)與六道輪迴朗讀者合影。(記者王金城/攝影)

活動協辦單位有台大、北大、銘傳校友會、華藝社、硅谷女性聯合會、美華文學雜誌社、矽谷電影與文學俱樂部等。節目最後播放莫言在香港公開大學接受榮譽博士的演講。當中,莫言幽默談及創作與文學理念。他也提到在中國長大的經驗,以及如何在窮困生活中鍛鍊寫作。

讀書會邀請蔡曉林、孫燕、周典樂、張恆徽、程依娜、盧妍貞等扮演書中六個角色朗讀,讓與會來賓在一小時內,體會「生死疲勞」這部長篇小說的主要內涵。

「生死疲勞」寫山東地主西門鬧於50年代在中共「土改政策」下,莫名其妙被槍斃,後來投胎轉世,從50年代到90年代期間,分別投胎成為驢、牛、豬、狗、猴。最後於2000年,終於脫離畜牲道,再度投胎轉世為人。這六道轉世過程中,小說的角色與情節也反映出中國社會歷史的變遷。

演出過後展開熱烈的座談會,有來自中國大陸的人士談及50年代初期,中共土改的殘酷過程,不少親身體會過土改,或聽過土改暴力的民眾紛紛舉手發言,提到中共當年對地主的殘酷手法,令現場聽眾不嘆息,紛紛說難以想像。

莫言贏得諾貝爾文學獎也是座談會主要的話題。許多舉手問諾貝爾決定文學獎的標準。對文學藝術的價值下斷語本來就相當困難,而且也相當主觀,可是由於難下評斷,研討會也因此更為生動熱烈,與會者舉手發言者眾,欲罷不能。

討論到最後,許多讀過莫言小說的人都同意他說故事的能力,以及情感的真實性,也有人提及文學批評家王德威的看法,指出莫言行文奇詭瑰麗,故事性魅力無窮,正是「千言萬語,何若莫言」。

紫藤書友會會長周芬娜在主持時,特別提到前「幼獅文藝」總編輯陳祖彥描述莫言的文章。文章說,早在1985年,聯合報副刊主任瘂弦就刊登了莫言的短篇小說「白狗鞦韆架」。鄭樹森後來將這篇小說選入「現代中國小說選」。此後「幼獅文藝」連續刊載過多篇莫言的小說。

周芬娜說,莫言在得到諾貝爾文學獎之前,作品已多次在法國、日本、義大利、中國大陸,以及台灣得獎,包括「聯合文學獎」在內,因此他的文學創作早已獲得全球各地文藝界的肯定。

Read more: 世界新聞網-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 300人談莫言小說 發言踴躍

莫言的《生死疲勞》 - 01/06/2013

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了中國的作家莫言所寫的《生死疲勞》,因為是第一位受到國際認可的中國作家而受到華人世界的廣泛討論。於是紫藤書友會訂在1月6日討論此書,會長芬娜更將這場讀書會移到Sunnyvale圖書館舉辦,讓一般民眾們也得以參加。今天的讀書分享會的確吸引了許多人士,現場有近300人擠滿了圖書館的演講空間。活動非常熱絡也欲罷不能。

《生死疲勞》講述著1950-2000間中國大陸農村的變遷歷史,闡釋著農民與土地的種種深切而沈重的關係。本書主角是地主西門鬧,在共產黨的土地改革制度下冤死,經由六世輪迴投胎驢、牛、豬、狗、猴,都在山東高密東北鄉自己的土地上。於是作者藉由動物的眼睛看著社會與時代的轉變,藉著動物與人的思維交錯融合,陳述出當時人們在"大躍進"、"大飢荒"和"文化大革命"等事件中的艱辛悲慘景況,以至改革、解放、開放後,這個家族相關人士的命運轉折。

芬娜開場談到這本史詩般的著作,與其說是魔幻寫實倒不如說是神幻寫實,中國古典小說如;西遊記、紅樓夢等都是這類著作的代表。而莫言結合古典小說章回體的撰寫模式,讓它與中國歷史文學更加緊密結合。而藉由動物來談述當時的社會政治現象,或許可藉此避開黨的禁忌吧。

為了讓沒有讀或沒讀完這本16萬字長篇巨著的人們能對此書有個概括性了解,芬娜特別請書友劇作家沈悅,將此書主角西門鬧的六世輪迴的重點加以彙整,再由六位書友來朗讀以饗大眾。而後的提問討論中,有人問到為什麼莫言會得諾貝爾文學獎?有人分享在大陸那個時期有過的體驗,有人問下一位得獎的中國人會是誰呢?

最後會場還播放了莫言在香港公開大學的演講影片,讓大家親耳聆聽莫言的演講,認識這位能夠滔滔不絕說話與講故事的作家;取筆名"莫言"即希望自己少說一些話。莫言(1955-)原名管謨業,生於中國山東高密縣。他說自己無邊無際的想像力是小時候"餓"出來的,是孤獨地與自然相處經驗下浮現的,是在巨大的恐懼下產生的。他在創作上的龐大資源來自二十歲以前人生艱苦的體驗。

莫言這位想像力異常豐富狂放的作家,的確是一位絕佳的story teller,文筆犀利卻又感性而且浪漫。《生死疲勞》這本書情節看似怪異、荒誕、變形,卻藉此手法審視、剖陳與放大社會的現實面,也深沈地關注著人性底層的真實。莫言說:「在寫小說時,我是賊膽包天、色膽包天、狗膽包天。」這位敢講真話又非常感性的作家,認為好的小說要能夠具現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感性意識,讓小說如同充滿了人氣的大街,五味俱呈。

《生死疲勞》這部浪漫而詭異的龐雜悲劇,在敘說著時代歷史的苦澀變革中,也藉由貫穿全書的一位單幹戶,巧妙地點出了個人的信念與不隨波逐流的執著,才是真正價值所在。這部小說真的如行雲流水般的好讀,故事情節有時艱澀、有時浪漫、間或有趣、高潮迭起,又潛藏著醒世的哲思與批判。(撰文;黃麗絹)

活動影片分享:
1: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yyV1-i22C0
2: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qybbKGk_ZU
3: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FONqpXl1T4
4.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eQqtQnW0v0
5: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e-OsapOyEQ
6: http://www.youtube.com/watch?v=3s7nE5MQrQ4

莫言讀書會 6義工扮6角色 記者王慶偉桑尼維爾報導 - 01/04/2013


桑尼維爾圖書館與紫藤書友會將於6日(周日),下午2時至4時,舉辦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所著「生死疲勞」一書的分享讀書會。會中有朗讀,公開討論,以及放映莫言最近的公開演講活動。讀書會由台大、北大、銘傳校友會,華藝社,硅谷女性聯合會,美華文學雜誌社,矽谷電影與文學俱樂部協辦。

主持這次分享讀書會的紫藤書友會會長周芬娜表示,莫言以「生死疲勞」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令許多讀者及一般大眾對這本書都很有興趣。「生死疲勞厚達600多頁,有些人一時看不完,也有人看了這麼厚的書就不想看了,」她指出,讀書會選出書中精采部分,以六個角色來朗讀,讓聽眾在很短時間內能瞭解概要。讀書會邀請華藝社沈悅編寫指導朗讀部分,並由六位義工朗讀及扮演書中的六個角色:周典樂(牛),孫燕(驢),盧妍貞(豬),張恒徽(狗),程依娜(猴),蔡老師(西門鬧)。角色上台時戴著面具,以所扮演的角色特性來敘說故事。

沈悅指出,代表六個輪迴的人物和動物,在每次輪迴中都有不同的故事,所以精選書中精采的故事段落,以不同動物看事情的角度,用不同的表情、語調、朗讀呈現出來。每段朗讀中也有些添加些詞句,增加趣味性。桑尼維爾圖書館館員劉慧明表示很高興能主辦這次分享讀書會,希望大家在短短的兩個小時內,就能很快瞭解「生死疲勞」這本書。分享讀會書免費入場,不需報名。桑尼維爾圖書館地址:665 W. Olive Ave, Sunnyvale。

Read more: 世界新聞網-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 莫言讀書會 6義工扮6角色朗讀

千年之謎 -《源氏物語》- 12/02/2012


2012年12月2日,紫藤書友會的十幾位成員在書友楊秋生家召開了一次讀書會,這次討論的書是《源氏物語》。出席者爭先恐後地發言,書友各個熱情高漲,直到會議結束大家還意猶未盡,而這次討論的只是全書的前面一小部分。大家一致同意下次讀書會繼續討論這本書。

一部一千多年以前的小說,讓全世界的人讀了一千年,學了一千年,研究了一千年,爭論了一千年。這本書究竟具有怎樣的魔力,這是我們都想解開的迷。

《源氏物語》是日本的一部古典文學名著,成書于西元1001年至1008年間,是世界上最早的長篇寫實小說。是世界上公認的亞洲文學十大理想藏書之一,也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件珍品。由於該書具有濃郁的中國古典文學韻味,書中引用白居易的詩句有90余處之多,所以我們讀起來很有親近感。
全書共五十四回,近百萬字。故事涉及四代天皇,歷經70餘年,所涉人物四百多位。小說描寫了繁華絢爛的平安時代的日本宮廷生活。我們所討論的上半部寫了源氏公子與眾妃,侍女的淒婉,美好的愛情故事。

與日本平安時代相對應的是中國的北宋和遼國並存的朝代。無論在中國還是日本,女人的地位都是低微的,都是一夫多妻制。婦女的地位在書中的第二回「帚木」借左頭馬,頭中將,藤氏部丞和源氏公子之口表露無遺。他們把女子分為上中下三等,男人可以隨意挑選女子,而女人只能被動地等待,所謂「荒山孤殘壁,年年寂寞春」,「惟此拂塵袖,人憐淚不幹」。才貌雙全,性情賢淑的女子固然可愛,可一但才華出眾,身高蓋主,男人望而卻步,優點反倒成了缺點。看來自古做女人難。

討論中Winnie,沈悅,典樂,秋生,芬娜,孫燕,Henry等書友都做了精彩的發言。三個多小時的時間遠遠不能滿足大家的興致,大家都熱切地盼望下一次的聚會快一點到來。(撰文:孫燕)

余秋雨的《新文化苦旅》 - 10/07/2012

紫藤書友會這個月聚會討論的書籍是余秋雨的著作,如:《文化苦旅》、《山居筆記》、《千年一嘆》、《行者無疆》等。我選擇了他出版於1992年的首本文化散文集,重新校訂於2008年出版的《新文化苦旅》來閱讀,展書開始便掀啟了我心中那塵封了的中華歷史文化的記憶,喚醒了幾乎遺忘的中華文化DNA的意識,於是自然很融入地隨著作者流暢靈動的文筆,淵博豐富的文史涵養,重新探視中華5000年文化的傳承,以及橫跨數萬里的土地原鄉故事,其中最重要的當然還有創造、奠立與承繼文化的眾多哲史文人詩人。然而令人感嘆的是這些中華文化的瑰寶,卻多半一生崎嶇艱辛,如;司馬遷、屈原、陶淵明、蘇東坡、李白等等。余秋雨說:「淒涼是天地對一切高貴人生的自然總結」,「詩人是專門來感受時代的風雨的」,讓人只有無限的惋嘆,似乎逆境是激發偉大創作力的基因,而這些高貴的人性便要為成就青史而犧牲,以留給我們傳世傑作。

會長芬娜說《文化苦旅》這本書讀起來太苦太沈重,的確,所以書名"苦旅"呀。我想那是因為作者以文化人身負的歷史重擔來撰寫這本書,他要引領讀者重新審視中華文明的生態,以及中華文化的脈絡、重心與真正的價值所在。來自台灣的書友們都覺得余秋雨是位有深度與厚度的學者,學識的淵博、文采的流暢與長期地鑽研文化議題的心力,都不可多得。來自大陸的書友則認為余秋雨是位有爭議性的學者,或許那就是遠近距離觀看下之不同吧。於是有書友提出,文人在"立言"與"立德"兩方面是否都必須圓滿呢?恐怕,只要是人都難有完美的吧! (撰文:黃麗絹,10/11/2012)

「安魂曲」- 06/11/2012

在紀念“六四”的那個週末,參加了好幾個灣區的活動,包括紀念「中國之春」海外民運30週年及「六四」23週年的聚會;中國民主教育基金會本年度傑出民主人士頒獎典禮以及「從選舉看中國兩岸民主進程」的座談會;和桑尼維爾圖書館與”紫藤書友會”舉辦,討論名作家哈金新書「南京安魂曲」的讀書會等。接著為了另一個討論會,又花了幾個晚上,讀了齊邦媛的“巨流河”。深感在推翻了帝王專制一百年以來,中國老百性所經歷的各種殘暴鎮壓,可能遠勝於歷史上的暴君所能想像的。如今在臺灣開放成就的帶領下,中國政經改革開始,為大眾帶起了新希望,也許是我們為那些近百年來的受難者奏一首安魂曲的時候了。

無論是學者專家如楊力宇教授(圖一),或者那些先進的女作家們(圖二),甚至許多來自東方的老中青三代人(圖三),都深恨日本人在戰時的殘忍,也對這百年來我們的領導如蔣介石,毛澤東等獨裁者的行事為人不滿 。雖然臺灣經濟建設在八零年代開始起飛,但是直到蔣經國在他晚年大徹大悟,解除了戒嚴,報禁和黨禁後,才進入真正的民主時代。相形之下,大陸開放三十年以來,經濟建設的成就固然令人稱讚,但是“中國之春”依然是紙上談兵,連它的創辦人王炳章,本年度傑出民主人士獲奬人,也還被關在大牢裡。不但六四平反無期,連文革,甚至五反和大躍進時期的受害人也還沒有翻身的機會。當我們追悼死於南京大屠殺的同胞時,也應當記得那些為人性而奮鬥和在“反革命”旗幟下犧牲的無辜生靈。

為此,哈金的新書讓我們看到一些在那狂野年代中的人性光輝。他那首安魂曲是為了紀念那位在南京大屠殺中救人無數,仍然在返美後憂悒自殺的明妮。但是經由他所創造的高耀平,安玲那一家人,這首安魂曲也是為了所有直接或間接受害的人們,包括在歷史的洪流裡浮沈的你我。(撰文;蔡曉林)

書友共讀 哈金南京安魂曲 記者李榮桑尼維爾報導 - 06/04/2012

桑尼維爾圖書館與紫藤書友會
桑尼維爾圖書館與紫藤書友會(Wisteria Book club)3日舉辦「南京安魂曲」中文讀書會,吸引多位愛好歷史的人士參加。已故作家張純如的母親張盈盈也參加當日讀書會。張盈盈透露,她曾與「南京安魂曲」作者哈金聯繫,非常景仰他,無奈哈金實在太忙,無法親自參加讀書會。她希望有更多的文學與藝術作品重現南京大屠殺史實,讓人記住教訓。

書友會創會會長周芬娜指出,哈金以生動的小說故事描寫戰爭的悲哀與無奈,完成「南京安魂曲」,也讓大家更重視南京大屠殺悲劇史實。

出生於東北的哈金,青少年時期曾從軍,為黑龍江大學英語系學士、山東大學美國文學碩士,後來美攻讀博士,現為波士頓大學英語系教授,講授創意寫作、移民文學和詩歌學,現在習慣以英文創作。他的「戰爭垃圾」、「等待」等著作在主流社會反應熱烈,曾兩度入圍普立茲小說獎,並榮獲美國國家圖書獎,這次選讀的「南京安魂曲」也曾被亞洲周刊評為十大華文小說。

到場參加的世界抗日戰爭史實維護會常務副會長丁元指出,日本人不承認南京大屠殺,而且長期透過文宣混淆視聽、指鹿為馬。他認為哈金的著作不但明確點出戰爭造成的家庭的分歧矛盾,也能喚醒世人對歷史的重視。

Read more: 世界日報新聞網:書友共讀 哈金南京安魂曲

沙漠中的一片綠洲 - 01/31/2012

在矽谷這片文化沙漠中,紫藤書友會猶如一片綠洲,為大家枯燥的生活增添一絲情趣。

紫藤書友會是美食暢銷書作家周芬娜發起的一個民辦自由社團,由一群愛書人組成,其中不乏專業名作家如周芬娜,楊秋生,張慈,典樂等。愛文學,愛讀書 ,愛寫作,共同的愛好把大家聚集在一起。書友會的宗旨是以書會友,以文結緣。書友會為大家暢談思想與文化,交流體會與心得提供一個場所。 紫藤書友會自2005 年創辦至今已經走過六個年頭。會長周芬娜帶領大家集思廣益,拓寬思路,使書友會越辦越好紅火,目前已發展會員四十餘人。

新年伊始,2012 年的第一次聚會是在書友孫燕家舉辦,會上討論了新一年的讀書方向和書目,並選舉孫燕為新一任秘書長。

本次聚會討論的題目是飲食文化,主要書籍是蔡珠兒的「紅燜廚娘」,陸文夫的「美食家」,還有周芬娜的「品味傳奇」。大家暢所欲言,討論熱烈,從中國的飲食文化到外國的飲食特點,以及中國文化的歷史和發展都是我們討論的話題。中國人一直以自己的飲食文化為傲,世界上有人的地方就有中國餐,中國的餐飲文化已經被多數人接受。討論中我們驚訝地發現中國美食在世界上僅排名第四,落後於法國,日本與意大利,究竟差在那裡,我想不光我們,全世界所有的中國人都想知道,值得大家深思與探討。

會後自然是聚會的高潮 ,晚餐,與會者以芬娜為首的都可稱為“美食家",大家不但說美食,寫美食,而且還親自動手做美食,大家各自帶來自己的拿手菜,孫燕請大家品嚐她自釀的葡萄酒和自製提拉米蘇甜點。酒足飯飽之後,大家相約下次聚會每人帶一道最拿手的菜,並配上菜譜,拍照,我們會編輯成書,這是我們下 ​​一步的計劃之一。

晚餐後書友古美蘭和張慈為大家助興表演了海派清口,大家笑得前仰後合。不知不覺中,天色已晚,大家在笑聲中分手。

這次聚會剛剛結束,我們已經期待著下一次聚會了。(撰文:孫燕)

飲食文學 - 01/29/2012

週日紫藤書友會在書友Yan的家裡舉辦今年的新春聚會,討論的書是蔡珠兒的「紅燜廚娘」與陸文夫的「美食家」,或其他相關的飲食文學書籍,因為在此地特定中文書本的取得並不容易。會長芬娜以飲食文學享譽文壇,熱愛探討美食與文化,因此在開春時節引領大家來談論此議題,真是再好不過了。

芬娜介紹蔡珠兒立足文壇30年,在2005年出版了「紅燜廚娘」才一炮而紅。此書以流暢的文筆,在散文的悠然中,款款陳述出與各式美食的依戀情懷。陸文夫的「美食家」則從主角愛好美食開始,呈現出市井圖像、人間滄桑、社會變遷與政治情況。書友們認為在陸文夫書中,"吃"儼然成為了創造的泉源,成為了革命的基因、成為了人世的鏡照。民以食為天,人類才得以生存下去,而人們往往在"食"當中產生相互的溝通、連結與聚會,於是"飲食"對人們來說充滿了感情與豐富的記憶。也因此飲食雖然是"物質"的享受,卻也帶來了精神上的感動,而有了感性及知性與之迸發的美妙體驗。

芬娜的著作「品味傳奇」在飲食文學中別具一格,她以鑽研歷史與文化的深厚功力為根基,結合旅遊與美食的探索,以精湛生動的文筆來撰文與編排,匠心獨運地在飲食文學中再現古今名人的逸聞故事,以及"食"與他們之間的映照。因此本書除了鋪陳她個人的品味與體驗外,還讓讀者們隨之縱橫時間的長流,在遊歷大陸神州中,重新認識那些似乎耳熟能詳的名人以及其飲食愛好。這種閱讀的體驗是豐富而且多層次的,因為色香味俱全的各地特色美食,已經融匯入了一則則膾炙人口的故事裡,讓本書具有另一層次的文化深度與意趣。

談論飲食後,當然就是享受美食與歡聚暢聊的時光,主人為大家親手準備美味水餃、點心與美酒,書友們各帶一道菜來分享,酒足飯飽'後還有Shirley與MeiMei以單口相聲(stand up comedian) 為大家講笑話,讓新年後的第一次聚會在開懷大笑聲中結束。紫藤書友們真的是多才多藝呢。(撰文:黃麗絹,01/31/2012)

「鹽田兒女」- 11/25/2011

11月25日紫藤書友會的聚會在會長芬娜家舉行,也藉此一同歡慶感恩節。這次討論的書是蔡素芬的小說「鹽田兒女」,芬娜首先介紹作者在二十餘歲便寫出了這本感人的小說,而後這本暢銷的書還被改編為電視影集。蔡素芬是淡江中文系校友,曾在德州大學研究所進修,擔任過自由時報副刊主編,著作還有《橄欖樹》、《燭光盛宴》等。

「鹽田兒女」行文質樸流暢,將南台灣海邊鹽田村落的風土人情、生活型態、社會變遷與男女情愛等詳實溫婉地鋪陳,讀著這本小說讓人也聞到了鹽田的味道,感受到鹹鹹的海風景致,以及認識到那個時代台灣鄉下男女對感情的保守與矜持。書中主角明月美麗而且聰明能幹,扛起了一家生計的重擔,卻在母親的脅迫下招贅結婚,犧牲了愛情與婚姻的自主,帶來一輩子的坎坷,令人不勝唏噓與惋惜。書友們都對這部小說的時代背景與鄉村人文風貌,印象深刻,有人認為它如同連續劇故事的發展,有些情節或也不甚合理,但是小說總難面面俱到吧,就是呈現一則的人生故事,讓人品論與感受。

討論會後,芬娜準備了潮州菜招待大家,Miggie則提供品酒並為大家解說,有些書友也提供自己作的甜點分享。一年一度的感恩節,有文化的滋養也有朋友的情誼交流,當然又是一個豐收的聚會。 (撰文:黃麗絹,12/5/2011)

「花戀物語」 - 10/30/2011

10月30日紫藤書友會書友Jeanie邀請大家到她家欣賞電影,這次看的是日本片"Flower" 「花戀物語」。這部影片拍攝於2010年,描述著日本一個家族三代六位女性的人生故事,以意識流的手法,在橫跨70年的時間長河裡,交錯舖述著這些女性面對當下時空環境,做出的選擇與付出。因為影片中時空的交切轉換,觀者必須仔細地追蹤文本脈絡,才不會迷失。

這部影片拍攝得很美,以滿佈的"花"、迷濛的"雪"、充滿詩意的"雨"意象,代表著女性的柔美、純靜與韌性。然而從1936年第一代的宮澤凜企圖逃離父母所安排的婚姻過程中,即可窺見日本女性渴望掙脫傳統順從的美德,追尋自主的意識,雖然並沒有成功。20年後宮澤凜生下的三個女兒,薰失去了摯愛的丈夫、翠掙扎在以男人為主的職場中立足與婚姻的抉擇、慧則面臨延續生命的難題。她們都面對或意圖挑戰生命中的困境,卻都不克為力。慧因為難產而亡,她的音樂家長女奏在追逐夢想之際未婚懷孕,小女兒佳因為母親的犧牲,感恩生命之可貴,總是歡悅地面對每一天,於是佳成為片中唯一陽光的女性。佳在偶然中發現32年前,母親寫給她們兩位姐妹的信,讓奏更感知生命承傳的意義,自己也要堅強地擔任單親媽媽。片尾影像回到宮澤凜新婚的畫面,此即其家族生命長流所來自。

誠然每一個時代每個家族都有它綿延而豐富的故事,儘管時空遞變,每個人都要面對生活與生命中的種種抉擇、煩惱與喜悅。命運雖然不可抗拒,珍惜生命、堅定築夢,或許就是人生的意義。(撰文:黃麗絹,11/17/2011)

世紀在聆聽 - 09/25/2011

海外華文作家為數眾多,美國德維文學協會為了見證海外華人文學從二十世紀邁入二十一世紀的豐富面象,匯集了三十一篇散文出版了《世紀在聆聽》一書,梳理出散文四卷:思念的國度、歲月行旅、時間的翅膀、夢想的印跡。散文因為沒有任何束縛,也不受限於特定的文字梳理方式,讓作者得以隨心抒發。於是精采的散文在精鍊文字所鋪陳出的各種音色中,必然引動著讀者們不同層次的心弦共鳴。

週日書友會在MayMay家聚會討論這本散文,書友們暢談各自對書中篇章的觸動與感悟,對作者們字字珠璣,虔心的描述感佩不已。會長芬娜最推崇王鼎鈞的作品〈腳印〉,這篇文章在"時間"的跳躍與穿梭中,檢視著人的一生如飛鴻雪爪,曾經走過的腳印如何再拾取,「昨日今我一瞬間」,不容庸人自擾。書友們都認為對父親與母親的書寫,因為情感的糾結,往往最難下筆。芬娜的〈父親之味〉與朱琦的〈父親的舞蹈〉以不同面向談述父親,卻都真切感人。姚嘉為的〈衣魂〉藉著記憶母親的旗袍悠悠陳述其一生。另外趙淑俠的〈忽成歐洲過客〉、簡捷的〈留駐〉、黃美之的〈雪夜〉等等,都引起廣泛討論。我對蓬丹的〈尋常世路〉頗具共鳴,文中對火車軌道的描述,喚起了我小時候曾經對鐵軌的迷思,因為它「不知來自何處,更不知去向何方」,卻帶來了「遙遠將來的呼喚」。我們都曾走過無數路徑,匆匆過往即隱沒於歲月流逝的迷蹤。雖然在許多的路徑上我們都只是過客,但是一串串的宿命緣,卻完成了屬於自己人生的章節,記憶或許模糊或許猷新,生命卻也因而厚實。

散文所映現的各種人生情與境,因為自由隨興,依人抒情發想而豐富圓滿。而我尤其愛好咀嚼文中遣詞用字的巧妙與精鍊。(撰文:黃麗絹,09/27/2011)

台灣文學大師:黃春明 - 08/04/2011

紫藤書友會週日在書友Tina的家聚會,討論的書是台灣文學大師黃春明的著作。會長芬娜首先為大家介紹黃春明的生平與眾多著作,並談到她上週在台北發表新書,還與黃春明在具有文藝歷史的「明星咖啡屋」見面暢談並且品嚐咖啡,說道黃春明真是位性情中人,平實而且率真。

出生於宜蘭羅東的黃春明,1960年代崛起台灣文壇,以鮮明的台灣鄉土寫實文學風格引起廣泛地矚目,題材總是描寫著鄉鎮中小人物的生活、命運的牽繫與其細膩的感情層面,在悲情中流露出苦澀的浪漫與美感,在反映台灣社會的變遷中,流露出人性無價的尊嚴與真情。80年代間,黃春明的數部作品被拍成電影,廣受好評。90年代的作品則多是對老人的描述,充滿社會的關懷,此時他也開始兒童文學、兒童戲劇、以及社區總體營造的文化工作,1994年還創立了黃大魚兒童劇團,到台灣各地巡迴演出,此外他還從事鄉土語言教材編寫等等,搶救日漸流失的本土文化。黃春明的作品與他的一生,都具體呈現出他對生長的台灣這塊土地的深厚感情與無限關愛之心。

記得在高中時期便閱讀了黃春明的數本小說:《兒子的大玩偶》、《鑼》、《莎喲娜拉‧再見》等等。這次很難得地在San Jose Library借到他寫於1990年代的小說集《放生》,得以好好回味他作品的特色。《放生》是一本探視台灣老人悲苦無奈情境的小說集。它陳述著在時代蛻變中,被遺留在家鄉的孤獨老人們的各種景況與心境。書友們都覺得這種現象從90年代至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仍然沒有改變,因為就如旅居海外的我們,與父母親之間的狀況亦如是,只能偶爾探望而無法隨恃在旁,真是無奈呀。黃春明的小說縱情地表述書中人物的內心世界,讓我們得以探視鄉間老人們在孤寂生活中的純真、質樸而浪漫的心懷,那可能是我們沒有想到的層面,也因此更加撼動著人心。那麼我們的晚年又會如何呢?遲暮夕照,但求餘暉仍具彩度吧。(撰文:黃麗絹,08/04/2011)

「有關品味」 - 04/10/2011

紫滕書友會今年第二次的聚會,週日(4/10)在會長芬娜的新家舉辦,討論的書是Peter Mayle的"Expensive Habits"「有關品味」。這次聚會後還特別安排有范遷掌廚的義大利餐會,也算芬娜的 house-warming party。當天除了是對"品味"的探討外還有真實的體驗,別具意義呢。

「有關品味」談論到生活中的各種高級享受,從魚子醬、葡萄酒、cashmere毛衣、雪茄、高級訂制襯衫、皮鞋、古董、第二個家等等,除了因為"物以稀為貴"外,這些物品還因為有特殊的素材、手工與技術,共同成就出其不凡的地位。芬娜提到書中一篇談「寫作的雅癖」,讓她深有同感。因為寫作是非常昂貴的嗜好,在時間的付出中,獲得的是精神上的富足,而不是物質上的豐美。又如Maymay所言,"品味"本身是高於"生活"的。書友們大都覺得人生中有機會與能力獲得一些品味的享受,此生即無憾。而"品味"乃依照個人的風格、喜好、能力等塑造出來的,就如同人的"氣質",是長久涵蘊的自然流露。

這本書也讓我想起過逝的父親,具有典型的英國紳士風格,講究品味、一絲不苟、博學又專精。讓我從小耳濡目染,也開了點眼界吧。到了這個年紀,覺得品味並不需要品牌的加持,只要在日常生活中,發現"美與好"的點滴,讓自己的感知融入其中,舒適自得,即品味的享受吧。(撰文:黃麗絹,04/14/2011)

范遷的小說《桃子》 - 01/30/2011

讀書會這週日在Carol家聚會,討論的書是灣區作家范遷的長篇小說《桃子》。這次非常難得的有作家范遷本人的參與,以及范遷的老朋友程寶林與爾雅兩位作家夫婦,專程從Berkeley過來參加,書友共有十四位與會。

范遷是上海人,曾經歷過大陸的文革,1981年來到美國,畢業於舊金山藝術學院,原來畫油畫也做雕塑,90年代開始寫小說、散文與詩,至今出版了7本小說,也經常在世界日報上發表文章。《桃子》是本有關黑幫的小說,述說的是社會邊緣人的故事,是有關自保、生存下去與人的情感本質。主角是四位大陸的退役軍人轉變為殺手混入黑道,從香港偷渡到美國舊金山,並與桃子這位美貌精明的上海女人發展出的複雜關係。他說故事的時空背景都是真實的串連,虛構的人物情節則自其中發展出來。

范遷的文筆犀利率性,對人物的鋪陳與心理情境的細膩描繪,極為精采。書友們都驚嘆他對黑道人事種種細節,如此地清晰了解,但是有些情節的安排、發展與轉折並不甚合邏輯。范遷認為小說自成一個世界,有其自成的合理與偶然的合理,他要談的是人性如何一步步地走下台階,因為對那些邊緣人來說,生活中的選擇並不是那麼多。程寶林說小說本是虛構的藝術,是一種白日夢,它最重要的元素是"落差、反差與張力",文字有機鋒則建構出的故事會引人入勝。

有人說書名或許應該改為主角"老大",我覺得《桃子》的想像空間還是比較大,是陽剛文本中很重要的柔性元素,也是書中情節的隱線與高潮所本,是最終主角老大人性掙扎的根源,是一個很好的伏筆。這次讀書會有作者親自參與對話,讓書友們都覺得收穫良多。(撰文:黃麗絹,01/30/2011)

蔣勳的『孤獨六講』 - 12/10/2010

紫藤書友會週日在Julia家舉辦讀書會,談蔣勳的書「孤獨六講」,共十二位書友參加。蔣勳除了是一位著名畫家、詩人、作家與美學家,由於學養深厚,加上男中音聲調迷人,讓他的演講或畫展導覽,感性與知性兼具,獨特的語言媚力與能量,總是深深吸引無數的大眾。所以他也出版了許多有聲書與CD,是青年學生們崇拜的導師。

蔣勳將多年來對人生的探討,凝具成「孤獨六講」,此書涵蓋了情慾孤獨、語言孤獨、革命孤獨、暴力孤獨、思維孤獨與倫理孤獨,讓讀者們也得以重新思考自己與孤獨的關係,以及我們以前可能沒有想到的孤獨的各種層面。蔣勳認為在中國儒家文化傳統中,孤獨是不被重視的。而倫理孤獨或因為愛產生的暴力孤獨,則是很難去面對與處理。很多書友都認為在這個繁忙的社會裡,許多的言語或活動可能都是無意義的;那麼人唯有在接受孤獨、享受孤獨、在孤獨中圓滿自我,生命才得以豐實。

我想任何具有創意思維的人,如:藝術家、作家、革命家、發明家等,在探尋創新的或個人獨有的理念之表達中,都是孤獨的,都要有堅定的毅力與勇氣持續下去。那麼也就是因為有孤獨,人類文明與文化才得以豐碩與累積。在匆忙的現代社會中,孤獨是喧嘩中的另一種時代現象。然而孤獨更是一種美學與哲學,也是一種情境,讓我們沉澱、省思與覺醒。(撰文:黃麗絹,12/10/2010)

孫立人紅粉知己訪灣區 記者王慶偉庫比蒂諾報導 - 09/11/2010

黃美之與周芬娜
「孫立人是個正派,具有慈愛、宏觀的人,對下屬非常愛護,」曾經當過孫立人秘書,因孫案遭羈押坐牢10年又兩周的黃美之,10日在灣區談起60年前的往事,仍然推崇孫立人是個正人君子。黃美之將當年經過以札記方式寫下「烽火儷人」一書,將於11日(周六)下午2時,在周芬娜基金會及紫滕書友會舉行的新書發表會上,分享她的經歷。

被人稱為孫立人的「紅粉知己」,黃美之對這稱呼倒也不放在心上,「我只是將當時所知道的寫下來,一旦公開後,群眾總會有不同的看法,」黃美之表示,網路上有中國的讀者稱讚她,也有中國網友罵她,「罵我的網友連我的書都還沒看過,台灣則沒有人罵過我。」

談起著書原因,緣起2007年有位中國朋友告訴她說孫立人曾活埋了兩三百日本俘虜,「後來還有傳言孫立人活埋上千日本俘虜的,」黃美之想「決無這種事情」,於是調查此事真假,總找不出歷史證據,但也激起黃美之將她所認知的孫立人,以及和孫立人相處不到一年的經歷寫出來。

「孫立人受美國軍校訓練,平日練兵嚴格,加上當時有美軍顧問在旁,那有可能活埋俘虜之事?」黃美之想起當年,的確有很多來自軍中不同派系的惡意中傷,無中生有。

談起坐牢10年,黃美之要感謝蔣介石。聽起來有點匪夷所思,黃美之指出,幸好蔣介石當時講了句話:「判10年就去坐10年的牢吧。」黃美之就關在桃園南崁的「天牢」,就是直接由總統所管的監牢。「要不是關在這裡,老早就被槍斃了。」原來當時因白色恐佈,許多涉及孫立人案的人,都被槍斃;黃美之被關在「天牢」裡,反而保了一命。

「往壞處講,浪費了青春10年,往好處講,保了一命還有生還的希望。」黃美之坐了10年又兩周的牢之後,於1960年4月重獲自由。2002年孫立人案在台獲得平反,黃美之和同坐牢的姐姐黃鈺獲得國賠;黃美之將賠償金成立了「德維文學會」,姐姐黃鈺則將錢捐給慈善機構。

黃美之在洛杉磯舉辦多場藝文活動,邀請黃春明等文藝界人士演講;編著「北美華文詩文集」、「佛學與文學的交會」,每天動筆寫文章,即將出版「馬丁尼酒與野火」,以散文方式談她的夫妻生活。黃美之「烽火儷人」新書發表,於11日周六下午2時,在南灣華僑文教中心舉行。

Read more:世界黃頁網-舊金山

紫滕書友會 - 新書發表會 - 09/11/2010

「舊金山博物館之旅」一書雖然三月底在台灣出版了,在灣區卻還沒有什麼人知道。讀書會會長芬娜特別為這本書與黃美之女士的新書「烽火儷人」,安排了一場新書發表會,週六下午在南灣的文教中心舉行,美之姐特別從洛杉磯北上參加。

上週三,世界日報的記者David便為我們做了活動前的專訪,介紹這兩本書。David是資深文化版記者,去年便與他相識,談過纖維藝術的議題,這次他也為新書作了詳細的介紹報導,今天報紙還有對美之姐的大篇幅專訪。David與世界日報對社區藝文活動的支持,是不餘遺力的,當然非常感謝。

今天有機會與對這兩本書有興趣的朋友們交流分享,很難得也很開心。晚上芬娜宴請與會的一些文友,大家暢談文學、兩岸文壇人事等,讓我獲益頗多。因為雖然喜愛文學,學生時代也讀過許多作家的著作,但是並未深入探索每個作家的的每本著作。而這些文友們可都是飽學之士與作家,從他們身上真是學習很多。人生中的益友,應如是也。(撰文:黃麗絹 ,09/11/2010)

Memory of Tomorrow - 07/12/2010

週日讀書會在Jeanie家舉辦影片欣賞,由Jeanie推薦觀看日本片「明日的記憶」。這部影片在2007年上映,日本票房破25億日幣。男主角渡邊謙曾主演「藝妓回憶錄」與「末代武士」,因為此片優秀的演技,榮獲日本奧斯卡男主角獎、日本藍絲帶男主角獎等等。

「明日的記憶」故事敘述一位家庭幸福,而且事業有成的廣告公司主管,因為長期頭痛暈眩,終而發現罹患阿茲海默症,逐漸地喪失了記憶。至此正常的生活完全改觀,熟悉的人事物,變成了陌生的景象,甚至連親愛的妻子,都無法辨識。人生從彩色變成黑白,而牽手一生的夫妻,是否還能夠持續地走下去呢?

這部影片讓人連想到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光纖之父"高昆",也是阿茲海默症患者。觀看了這部影片也才驚覺到,原來人的"記憶"是生活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元素,是支撐整個生命存在的根本架構。如果人無法與週遭的人、事、物相互連結,如果人生的經驗與認知無法累積,如果一切都只有當下那一刻,沒有過去與未來,沒有記憶與回憶,生命將不再具有意義;那會是怎樣的空白呀?失去記憶者是無辜的、無奈的、無選擇的,而他的親人,必須有堅強的意志,承受那莫名的痛苦。然而相信在深摯的感情與親情伴隨下,攜手的人生仍然可以相守到老,因為親情是不求回報的。(撰文:黃麗絹,07/12/2010)

侯文詠的「私房閱讀《金瓶梅》」- 05/18/2010

紫滕書友會兩個月一次的聚會,週日在亞文家舉辦,這次討論的書是侯文詠所寫的「沒有神的所在:私房閱讀《金瓶梅》」,有二十位書友參加。會長芬娜挑選這本充滿禁忌的書來討論,因為作者侯文詠以現代化的語法,幽默的文字,醫生特有的細膩以及獨到的心思,來帶領讀者重新閱讀這本中國第一大淫書,也是中國四大奇書之一。

主談人Rounda指出《金瓶梅》很寫實地也半諷刺地,描述出當時西門慶家族的淫亂,呈現出明朝萬曆年間,表面上保守尚禮的社會中,隱藏的貪腐荒淫等畸形現象。自古以來,許多人都在猜測作者南陵笑笑生是何人,書友們認為可能是西門慶的幫閒之人,才能如此詳盡的寫出這個家族人物的種種細節,並且藉此反映當時社會。

大部分的人以前都沒有看過《金瓶梅》,年輕時不敢看也不敢碰,害怕別人異樣的眼光,現在大家都到了半百的年紀,已經能夠坦然的處之。《金瓶梅》這個沒有神的所在──是非尺度已泯滅,道德倫理蕩然無存,男人墮落,女人沈淪,一切都在金錢和慾望的支配下,那種恐怖的真實,如同另類的驚憟小說。

書友們都認為侯文詠非常細心地讀進《金瓶梅》,剖析書中人物的心理層面、當時社會風氣與現象等,甚至運用醫學、現代經濟學理念與資本主義觀念等等,來對各個角色加以解析、比擬與對照,讓人耳目一新,也因此對閱讀此書有了嶄新的領悟。(撰文:黃麗絹,05/18/2010)

大江大海 喚起大時代的記憶--紫藤書友會2010年3月聚會 黃美惠報導 - 03/30/2010

很少有一本書像龍應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那樣,讓讀者都想到了自己的家庭歷史;也很少有一本書像「大江大海」這樣,在集體討論時,能驅動每個參與者都感性發言,說出屬於個人心靈底層的記憶。

紫藤書友會3月聚會28日在書友沈悅家中討論「大江大海」,約30位愛書人聚集,沈悅並且先放映了一段由女導演王小棣為「大江大海」拍攝的紀錄片,紀錄了龍應台訪談書中人的情形。這部紀錄片為由作家周芬娜所主持的當天聚談,作了很好的暖身。

「大江大海」無疑是近年來最受矚目的一本書,會員李芬瑛說,她為了想參加這場座談,聽聽大家的心聲,還特地把回台灣的機票挪後了一天,就是不願錯過。

沈悅亦感觸良多,她說,龍應台寫此書,因為年紀終於到了「能夠懂得長輩心情」的階段,她也深有同感。她是1949 年和媽媽與妹妹搭了太平輪從上海到基隆的。太平輪在下一個旅程中沉沒了,所以她是最後一批搭太平輪成功抵達基隆的人。當年在上海,那種「要不要等下一班船再走」的掙扎可說人人都有。但是,在那個「一秒鐘可能決定一生」的大時代,下一班船的命運可能是隨著大輪船沉入海底。

女作家徐鍾珮所寫「家在台北」,第一章寫搭太平輪過海,其中的小朋友「毛毛」就是沈悅。龍應台到胡佛研究院來讀兩蔣日記,沈悅和她聚過,並向龍應台提出有關香港那一段的建議,所以「大江大海」書後「感謝」的名單裡也有沈悅在內。

參加討論的書友都從「大江大海」連接到了自己父母的那一代。書友表示,「大江大海」那一代人那種回不去家鄉亦無法聯繫親人的苦,遠非這一代自由選擇移居來美國且隨時都能回台灣去的人所能想像。龍應台書中經常是和兒子在對話,並且把兒子的父親那一面歐洲人的歷史帶進來,書友們表示,下一代對於父母輩的故事和歷史有興趣,令人安慰。

書友會發起人周芬娜說,當天討論最大的收穫就是溝通與交流,不論是台灣省籍、49年前後赴台的「外省人」,或者是從中國來美國的朋友,都坦誠平和溝通,是一次難忘的讀書會。

Read more: 世界新聞網-北美華文新聞 - 大江大海 喚起大時代的記憶 

大江大海1949 - 03/29/2010

龍應台的著作「大江大海1949」是目前廣受矚目的書,龍教授的著作向來是強而有力,總是能夠呼應時代,召喚人心。而這本1949以訪談與史料為架構,如同斷代史般的撰述,在悲痛與沈重中,卻又充滿了感性與柔情,因為她是以對兒子(下一代)陳述歷史的角度,來探視這一段艱困而且改變最多中國人命運的戰亂史實。

週日在書友Joyce家舉辦的讀書會,便選擇這本書來討論,讓大家都來談談個人或家庭對1949的記憶與迴響。討論前,Joyce先播放了王小棣為「大江大海」拍攝的紀錄片,讓大家實際看到龍應台訪談書中人的情景,為當天聚會暖身。而後會長芬娜主持討論,書友約二十餘人先後分享個人與家族的記憶。大家都覺得因為閱讀這本書,而對父母以及那個時代更為了解,也拉近了與父母之間的距離。

那個時代是父母輩心中,刻劃最深的記憶,也是影響他們一輩子的歷史。不論是從大陸來台灣的或者原本就在台灣的人,在經歷過那個「一秒鐘可能決定一生」的時代,生命中的烙印已經無法磨滅,命運之路也已經定格。我輩何其幸福,生活在這個承平的世代,怎能不感恩惜福呢。(撰文:黃麗絹,03/29/2010)

周芬娜基金會 談中國畫之美 記者吳日君聖荷西報導 - 02/15/2010

為更進一步跟社會大眾分享文學、藝術之美,在中國新年來臨之際,周芬娜基金會暨紫藤書友會將於7日舉辦一場「中國繪畫之欣賞與近代之發展」藝文講座,由甫出版第一本著作「書窗外」的周典樂主講。

紫藤書友會由周芬娜於五年前創立,提倡文學與藝術,兩個月聚會一次。

周芬娜表示,本來書友會只開放給會員參加,為提倡灣區藝文風氣,歡迎會員攜友旁聽,更贊助文化、藝術、公益活動,計畫舉辦一系列對外活動。由周典樂主講的中國繪畫藝文講座是第一砲。

自幼愛好國畫,周典樂高中畢業後拜國立藝專教授林賢靜學習花鳥、隨台北師專楊年耀教授習山水,再拜國畫大師歐豪年學習嶺南派繪畫,隨書法名家祝祥與王北岳教授學習書法篆刻。

在實踐家專就讀時,周典樂即參加素描社學習素描,近年並利用空暇在西谷社區學院修習藝術史。目前在日新中文學校教授國畫。

鑑於灣區喜好國畫的人士很多,周典樂說,希望將自己多年的研究心得與大家分享。

演講將介紹中國繪畫之源流與基本欣賞概念、近代中國繪畫之流派,如文人畫派、金石畫派、與嶺南畫派之發展與風格特色,以及各宗派的代表畫家及其作品賞析。

中國畫首重人文精神,紫藤書友會歡迎灣區對藝文有興趣者到講座現場聆聽。講座時間為7日下午2-4時在薩拉度加圖書館社區中心舉辦。聯絡電話:408-867-6126。

Read more:世界部落格(WJBlog)

周典樂主講 「中國繪畫之欣賞與近代之發展」記者金芸報導 - 02/04/2010

由作家周芬娜、周典樂等人所發起的紫藤書友會,自2005年起在加州矽谷創辦以來,受到書友熱烈響應。為酬書友並擴大舉辦,書友會今年特舉辦一系列的對外開放活動,首先登場的是藝文講座,由習國畫多年的周典樂主講。畢業於俄亥俄州立大學材料工程系碩士的周典樂,雖是念理工,從小就愛文藝與繪畫,初中學四君子,高中畢業後拜國立藝專林賢靜教授習花鳥,隨台北師專楊年耀教授習山水,後再拜國畫大師歐豪年習嶺南畫派。此次講題「中國繪畫之欣賞與近代之發展」,時間是2月7日下午二點至四點,地點在Community Room, Saratoga Library(13650 Saratoga Avenue, Saratoga, CA 95070),免費開放,歡迎有興趣的讀者到場參與。洽詢電話:408-867-6126。

Read more:世界新聞網-北美華文新聞 - 周典樂主講 「中國繪畫之欣賞與近代之發展」

于丹的《莊子》心得 - 01/18/2010

紫藤書友會這次的聚會,於週日(一月十七日)在書友Cindy與Colin位於Fremont的美麗豪宅舉辦。當天下著大雨,但是大家都珍惜兩個月一次的聚會,所以仍然有十餘位書友出席。這次談論的書是于丹的《莊子》心得,會長芬娜主持,書友宗恬擔任主講人。宗恬指出莊子最重要的境界在於:乘萬物以遊心,與天地往來,得以逍遙遊。人生要有"覺與悟",才能夠突破世俗常規的羈絆,達到大境界。要"達生"與"達命",不強求不執著,順應自然,道法自然,外化而內不化,即可隨遇而安。

大部分的書友都很喜歡這本書,覺得在我們這個年紀,讀莊子更能夠體悟其哲理與境界,對個人的處世之道很有幫助。對莊子論生與死的豁達與超脫,也都深有感悟,因為許多人都經歷過親人的生老病死之過程,體悟到過程的悲痛,那麼死亡應該就是解脫。生與死只是生命形態的變化,人的形體終會消失,但是靈魂是永生的,記憶是永恆的,只要生者與亡者已經有了無法抹滅的聯繫,人生即無憾了。這也是順應自然之道。

討論會後,就是溫馨的Potluck dinner,大家除了享受書友帶來的美食與暢談外,書友Carol還特地帶來精緻茶具,讓大家品嚐頂極烏龍茶與金萱茶,並且講解茶道。看來有許多人當晚都會因茶而醉,回味無盡而無眠。如此美好的書友聚會與交流,怎不讓人珍惜呢。(撰文:黃麗絹,01/18/2010)

"我是宋朝人" - 11/15/2009

讀書會兩個月一次的聚會,週日在亞文家舉辦,這次討論的書是大陸作家史式所著的「我是宋朝人」,會長芬娜先開場談到這本書是歷史、散文與雜文的結合,她從學歷史的人來探視這本書,認為作者書寫的手法,別具一格,以當代語彙重新論述宋朝的興亡,與文化成就等等,提供讀者另一種視野。接著由典樂擔任主講人,與大家分享她對宋朝時期文學風采的感想。典樂對古典詩詞的了解與熟悉,令人佩服。她特別舉出辛棄疾的詩詞,在字裡行間即可以窺視出詩人對國事的牽繫與慨嘆,對動盪的宋朝的深沈感思。

書友們都認為宋朝雖然國政積弱,但是文化、藝術、科學、農業、財經方面,卻發展出傲人的成就,為中華文化留下了不可忽視的重要遺產。例如:范寬的「谿山行旅圖」、「清明上河圖」等。宋朝的科舉制度完備,並且大量進用有才華的文人,但是文人往往無法應對官場的險惡與複雜,際遇多詭,懷才難伸。讓今人竊喜的是,他們絕世的文采在困境中激發而出,通常在被貶謫後,為世人留下了傳頌千古的著作,如:蘇東坡等。有謂亂世出英雄,宋朝出現了岳飛、包公等,讓後世也無限景仰的人物,他們都成為了坊間小說、故事、戲曲等不斷引用的題材,流傳民間。

從歷史可以了解一個朝代的興起與衰亡,雖說鑑古知今,然而歷代具有影響力的政治人物們,讀歷史有所體會卻不一定用在當下;或許必須說,人心古今偕同,權勢會迷亂人心吧。(撰文:黃麗絹,11/15/2009)

史坦貝克的"East of Eden" - 09/27/2009

週日讀書會在Rounda家舉辦兩個月一次的聚會,這次談論的是諾貝爾獎得主約翰‧史坦貝克的巨幅著作"East of Eden"。會長芬娜首先為大家介紹史坦貝克的生平,以及她拜訪位於Salinas的史坦貝克故居與博物館的感想。作家巫一毛做了專題談述,接著大家便進行熱烈的討論。

史坦貝克這本史詩般的著作,描述兩個家族長達半世紀的故事,探討著人性的善與惡。作品題目乃引自聖經中,該隱殺死亞伯後,移居伊甸園之東的典故。書中故事橫跨了半個世紀,以加州Salinas地區為主要背景,環繞著兩代的兩對兄弟(Charles & Adam以及Aron & Cal),為了獲得父親的認可,彼此之間的心靈糾結、對抗與衝突。一般認為這本書是史坦貝克家族的故事。

史坦貝克對人性的描寫,細膩而且獨到,對卑下人物充滿了悲憫思維。他描寫Adam年輕時從軍隊退役,流浪各地無所依歸,為了避免遭受惡劣環境人事的迫害,必須摸除個人形象、神色,極盡低調甚至讓自己隱沒無形,以求自保,讓人感歎。而善良的Adam的妻子Cathy,卻是位絕世僅有的壞婊子,怎不令人寒慄。人類自從被上帝逐出伊甸園,便從此住在充滿慾望的罪惡之地。人有百百種,而人性是善與惡的混雜體,唯有"寬恕"才是救贖之道吧。(撰文:黃麗絹,09/27/2009)

玫瑰園的主人與讀書會 - 05/07/2009

五月份的讀書會正值花朵盛開的春季,特別安排週三下午在書友莊人儀的家舉辦。主人是玫瑰花的愛好者也是專家,她家前後院美麗的花園裡,栽種了約兩百五十株各種色澤與大小的玫瑰花,主人如數家珍般,熱情地為大家解說各種玫瑰的特色與名稱,如同談論自己的孩子般的親愛。今天在溫暖亮麗的陽光下,書友們幾乎都迷醉在百花的媚影中,除了拍照外也認真地聽主人解說陽光、日照、水份、何時剪枝、疏密安排等等。這些都是養殖玫瑰的大學問,照顧這些嬌嫩的花朵,費心費力,可真不是容易的事。那麼我們能夠作個觀賞者,也算有幸呀。在此捕捉住各色玫瑰的姿采,願留作"美"的永恆記憶。

今天書友會要談論的書是舒國治的「理想的下午 -- 關於旅行與晃蕩」,從欣賞玫瑰園開始一個談書的美好下午,大家都覺得再理想不過了。舒國治的這本另類的旅遊著作,其實是他遊盪世界各地的內心記實。我很喜歡他的筆調、觀看人事物的獨特心情與感悟,以及深具個性的遣辭用句。文人與藝術家都是一種思維形式超然物外的個體,因此他們可以無所事事的遊蕩四方,做常人所不敢或無法做的事,然而也就是在那種境界中,他們才會孕造出獨具一格的創作,為人類的文化添增風采吧。(撰文:黃麗絹,05/07/2009)    

紫藤書友會 愛書人喜交流 記者黃美惠薩拉度加報導 - 03/15/2009

2009年的春天,大家都在擔心經濟、實用的題目才容易有賣點的時候,卻有廿多位矽谷的愛書人,於15日下午聚集在一起,談一個不能生財的題目──文學,品評一本不能教你賺錢的書──停車暫借問。

這群愛書人是「紫藤書友會」的成員,書友會前前後後約有五年了,成員逐漸增多。會長周芬娜說,目前生活類的討論會不少,但仍有不少人無法忘情文學,紫藤書友會目前有25位交會費的正式會員,會員有作家,也有各行各業的愛書人,「我們每兩個月聚會一次,氣氛和樂熱烈,對書籍的討論也頗專業,是個聯誼性的文學團體。」

15日大家討論的是闊別文壇多年,去年才又「重現江湖」的鍾曉陽成名舊作「停車暫借問」。由作家葉文可導讀。葉文可手握多年前舊版(遠流版)的「停車暫借問」,提及書末有著灣區文友張樂樂當年所寫,有關鍾曉陽的生動文章。

文章裡談到文壇彗星鍾曉陽的母親。鍾曉陽的父親是印尼第二代華僑,媽媽是瀋陽人,她在廣州出生。鍾媽媽說,懷鍾曉陽時看了紅樓夢五、六遍,莫非胎教使然,才有了18歲就寫出「停車暫借問」的女兒?葉文可趣稱,讀鍾曉陽的小說,歎其才情,似乎是紅樓夢裡的林黛玉跑出來了。不過,葉文可也明白點出,這本書有令人不忍釋手之處,也有教人無法接受的弱點。

葉文可導讀之後,每位會員都分享了對這本愛情小說的看法,每段發言幾都有令眾人點頭之處。

紫藤書友會上一本書讀的是袁枚「隨園食單」,下一本要讀舒國治「理想的下午」,往下還要讀成寒的「方塔迴旋梯—─推開文學家的門」及史坦貝克的「伊甸園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