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8日 星期五

蔣勳「捨得,捨不得」- 12/06/2015

讀書會上週日在會長芬娜家舉辦今年最後一次的討論會,談蔣勳的著作「捨得,捨不得」。蔣勳著作等身,是大家都非常景仰的作家、詩人、畫家、美學家、老師...。2004年推出的廣播節目「美的沈思」,在空中暢談文學和藝術,也廣受好評,粉絲無數。近年拜科技之賜得以從網路上再度聆聽,發覺在長途開車時專心聽蔣勳"談文說藝",真是美好之事。

蔣勳的近作「捨得,捨不得」,讀來如行雲流水,似乎信手拈來發抒著生活中的所見所思所悟,卻隨心地穿越古今中外的時空,融匯了詩詞書畫的悟道,於是字裡行間充滿了啟發人的哲思和意境。「捨得,捨不得」是蔣勳在無數次旅行中,讀經、抄經、以及和金剛經相伴的悟道。從張九齡的詩〈望月懷遠〉中的一個句子 -- 滅燭憐光滿,他慨然發覺原來「光」最美的形容詠嘆竟然是「滿」這個字。然而光的豐富飽滿,必須在黑暗中、在虛空中、在「無」中展現其浩瀚的光采,而那種浩瀚是「無量、無數、無邊」。所以人只有在捨棄了捨不得之種種掛礙後,生命的純粹光采才會豁然流瀉吧。人生中必然有無奈、遺憾、悵惘,能夠解脫執著,懂得接受遺憾,也就是圓滿的開始。蔣勳如是提醒著我們。他說「解脫了愛憎喜怒,解脫了自己分別好壞的執著,生命自然處處都是喜悅歡欣。」可不是嗎!蘇東坡一生雖然坎坷,卻如是悟道,而得以自由隨心地創作,他的生命也就「無入而不自得了。」因此蘇東坡留下了無數傳頌千年的詩詞,以及家喻戶曉的平實名句。那種情感上的共鳴,古今相通。

書中提到「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的觀照層面。蔣勳說肉眼見一樹,天眼見林。從肉眼單一「視角」擴大到天眼的「視野」,可以對照之於中國山水畫的深、高、遠之多點透視繪畫觀。「慧眼」則是思維的導入,「法眼」是能夠看破肉身的幻相。那麼「佛眼」所看到的就是事物的本相;如來眼中看到的恆河之沙,也還是眾生看到的沙。蔣勳在此特別談到莫內和印象派繪畫的視覺革命,映現出了這五種觀照層次的演變。莫內到了晚年眼盲仍然作畫不斷,樂聖貝多芬耳聾仍然創作出了偉大的樂章,古奧圖曼帝國的宮廷細密畫畫師,刺瞎雙目仍然畫出最精彩的細密畫。似乎肉眼的視覺、聽覺關閉了,心靈的眼睛才開啟。蔣勳說「是不是因為不看肉眼所見,不執著肉眼所見,反而有天眼、慧眼的開闊,也才有法眼、佛眼的靜定寬容。」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那麼就該放下一切執念,活在當下。因為人生一切難捨,最終還是都要捨得。而我們還應該把平凡生活踏實的規律當作日日的修行吧。(撰文:黃麗絹)

你們鼓舞了我

感恩節前的週一,在自家附近的路上出了一個小車禍。雖然只是雙方的車子上有一點擦碰的痕跡,大家也都很客氣地在交換了信息後握手告別,但是自己心裡依然難過了好久。直到週末同歌友們在黃葉中登山遠望,同書友們談論如何放開世間的一切,才檢回了這份平靜。就像那首有名的愛爾蘭民歌 ”You Raise Me Up “所說,是你們鼓舞了我,讓我能超越自己。

比起十年前在華府495號環城高速上發生的那次車禍來說,這次在帕羅阿圖市郊的路上,由於換線不慎而發生的事故實在很輕微。可是因為如今年紀大了很多,又沒有證人,連自己保險公司的調查員也相信對方那位年輕駕駛的話,認為是我的過失,所以成了我駕車多年來的第一次事故紀錄。而且由於外埠電信聯絡不便,一直沒有聽到他們的解釋等,所以就變成了一個心結。雖然自己駕車時更加小心,但是低落的心情連帶地影響到平常生活的情趣。

上個週末,搭了老楊的車,加入歌友們的爬山黨,到聖荷西東北的Alum Rock 公園裡去欣賞晚秋的景色。踏著小徑上的落葉,談著個人生活裡的趣事,唱著上週剛剛學的“小乖乖,你們猜。。”等民歌,慢慢地開始撿回來自己愉快的心情。經過一番曲折的山路,到達半山腰上,終於可以看到遠處聖荷西郊區的景觀。由於時間不多,路又不熟,我們就在那兒留影後,再沿原路下山,但是我把那份沈重的心留在了山坡上。

次日,在紫藤書友會會長芬娜那舒適的家裡,來自灣區各地的我們一起分享了個人閱讀名作家蔣勳的近作「“捨得,捨不得”的感想。根據每個人由不同的思維,旅遊,讀書,甚至做菜等活動中得到的體會,我們能瞭解到蔣勳用“金剛經”的經文來開導我們,進而要我們放開雙手,接受萬事皆空的境界。如果真能看得開,生命裡沒有什麼捨不得的東西、人、事和感情。雖然我們大多明白這個道理,但這不是人人可以做得到的事,尤其是個人的親情特別難以捨得放棄。即使那些出了家的修行人,依然還要藉著天天讀經來提醒他自己。

除了用這次車禍來提醒自己,多加小心之外,也願用那首愛爾蘭民歌中的心聲來謝謝大家:

你鼓舞了我,所以我能站在群山頂端; 你鼓舞了我,讓我能走過狂風暴雨的海; 當我靠在你的肩上時,我是堅強的; 你鼓舞了我...讓我能超越自己。」(撰文:蔡老師)

2015年9月17日 星期四

<風之影>書評 -- 周芬娜, 09/13/2015

紫藤書友會2015年9月13日在書友黃麗絹家聚會,討論西班亞小說名著<風之影>,作者是卡洛斯.魯依斯.薩豐 (Carlos Ruiz Zafon),討論氣氛溫馨融洽,內容頗具深度。

麗絹的新家無論前院後院,都花木扶疏,花香瀰漫。前院飄散著梔子花香,後院則是桂花香。室內則窗明几淨,裝潢雅緻脫俗。坐在客廳中從寬闊的玻璃窗往外望去,就可看到後院的桃李芳菲。在這樣美好的環境中討論這本浪漫驚悚的小說,無疑是一件賞心樂事。

卡洛斯.魯依斯.薩豐是當代最著名的西班牙小說家,以西班牙文創作。他出生於西班牙的巴薩隆那,定居於美國洛杉磯,除了寫作小說、電影劇本外,也為西班牙的報紙撰寫專欄。<風之影>於2001年出版於西班牙,銷售量超過<達文西密碼>和<哈利波特>,從此就被引進世界各國,至今已翻譯成多國語言,在全球超過五十個國家出版,包括台灣和中國大陸。

我2005年初讀<風之影>,只覺情節正如書名,如夢似幻,充滿了懸疑性和張力,令我忍不住一口氣讀完,感覺就像做了一場夢一般的惘然。但它正如風之影、鏡中花、水中月,在現實生活中其實不存在,只存在於作者和讀者的想像空間中。小說情節全屬虛構,正是標準的fiction,足見作者想像力的豐富,有如天馬行空,咨意狂誕,自成一格。他精彩的小說詞彙也充滿了文學的誇張和趣味性,在層次上遠高於<達文西密碼>和<哈利波特>。書中不乏精彩的名句,如:

「男人的性欲就像燈泡,開關一開,啪嚓一聲,就立刻亮出火紅的燈光;關掉開關,馬上又可以冷卻下來。可是女人不一樣..就像熨斗.. 就像慢火燉一鍋肉!」

但我今年五月旅遊過巴薩隆那之後,最近再重讀此書,就覺得沒有初讀時那麼著迷了,這是為什麼呢?經過這次讀書會的討論後,我才恍然大悟。大家一致公認它缺乏知性的層面,而且對男女感情的描寫缺乏深度,有些情節發展也不太合理。這部小說的背景是在作者的故鄉巴薩隆那,但情節內容並未具體呈現這座美麗城市的面貌,對那裏燦爛的藝術成就沒有任何的描繪,連著名的畫家畢加索,建築怪才高第的大名都沒有被提及。而且此書對悠久的西班牙歷史文化,也沒有任何介紹。這和<追風箏的孩子>與<我的名字叫紅>兩本世界級的小說名著,在成就上無法相比。

這部小說的時代背景是專制的法蘭哥(Francisco Franco, 1892-1975)時代,所以情節雰圍顯得陰森黑暗,人人噤若寒蟬,男女嚴重不平等,社會思想也相對的專制而不合人性。但如今的巴薩隆那卻變得亮麗開放了,因為法蘭哥時代已經結束,西班牙終於在1978年獨立成一個新的王國,採君主立憲制。

至於此書中所描寫的男女愛情,好像都是純粹的肉體吸引,男主角胡立安 .卡拉斯,一見到女主角潘妮羅佩的美貌就一件鍾情,至死不渝。警官傅梅洛也是如此,而他因得不到潘妮羅佩的愛,竟視胡立安為寇讎,終生都想將置之於死地。最懸疑的是男主角胡立安和女主角潘妮羅佩,最後到底知不知道他們是同父異母的兄妹?而他們相愛相戀,等於是亂倫?此書並沒有給我們很好的答案。

最後,這本書讓人深覺當作家之苦。男主角胡立安雖然才氣過人,但他寫的小說一直都不暢銷,令他傷心得想把那些賣剩的書全買回來或偷回來燒掉,毀屍滅跡。沒想到燒書時,也意外的把自己燒成了一個失去五官的沒臉怪人。而書中專賣被遺忘的好書的書店”遺忘書之墓”,令人想到世界上到底還有多少這樣不幸的好書呢? 說真的,好書跟暢銷書不見得可以劃上等號,這種無情而荒繆的事實,還真是令人無奈而浩嘆!

2015年7月29日 星期三

捨得,捨不得 - 07/26/2015

週六那天,有幸在書友沈悅家那寬闊美麗的後院中見到來自台灣的美學大師蔣勳(圖一),聽到他以“捨得、捨不得“ 為題的談話。次日又在紅木城舉辦的「文學與美學」演講會上,再聽到他從宋代美學到紅樓夢人物的專題報告。雖然自己沒有美學的背景,對文學也是一知半解,但是由同他那幾近六小時的近距離交流中,體會到一位大師的風範。更由他那本去年底才出版的新書 “捨得、捨不得 “裡,學到一些對我們,特別是老年人們,重要的功課。

現年68歲的蔣勳首先說明他感覺人生中有太多的人與事捨不得,也有太多走過的地方捨不得 。雖然二十多年前他就開始用他一個學生為他刻的“捨得“和“捨不得”的方印來提醒這自己要學的功課,直到過了中年以後,才知道一切難捨,終究還是要捨,即使捨不得,還是得捨。 當他看到去年台灣高中聯考作文題目剛好是“捨不得“後,他覺得捨得與否是一生累積出來的心境,要十幾歲的孩子們談捨不得,實在有點太早, 因此才把這個遲來的領會寫成書。如今出了一本捨不得的書,似乎又成了為一位“捨不捨得”的哲學家。

然後他介紹了當年在東海大學美術系為他刻那方印的學生,如今是在舊金山東灣屋崙開設工作室(SudioDong)的藝術家。這位小名阿內,英文名Nick的董承濂(圖二),是蔣勳最後指導創作的學生之一。阿內於2012年入選美國「40 under 40」,是40名40歲以下的未來工藝創作者(future crafts)之一,作品已經在華府斯米松尼美術館(Smithsonian American Art Museum)展出。 當天阿內還在室內給我們展示了他最近利用磁浮引力所設計的美麗金屬藝術品。最後,我們分成小組,有機會同蔣勳作了幾分鐘更親切的座談。

次日下午,同幾百位他的粉絲在一個大學禮堂裡聆聽他的專題演講。因為有幸坐在講台上,得以由近處領會到一位美學大師親切的演說,包括很多非常難得的幻燈片等。他用宋代各大名家的水墨畫,書法,詩詞和陶瓷器等來說明宋代美學的特點,讓我們感受到1000年以前的品味。然後在中間休息後,轉換講題,以多年研究紅樓夢而沈澱出來的感覺來談石頭與草的故事。雖然書中的時間和空間不太真實,但這除了某些“微塵眾“如劉姥姥和妙玉等人之外,基本上是一些如寶玉,黛玉等年輕人的故事。看他坐在那兒,沒有用任何底稿,如數家珍似的把書中好些細節和人物的關係娓娓道來,真是一位紅學專家。

回途中,聽到Obama總統在他非洲老家訪談間對那些老鄉親們誠懇的勸告。要他們 把一些捨不得的老舊習俗丟掉,才能趕上時代的腳步。也許蔣老師應當送白宮主人一本 “捨得、捨不得 “的書!(撰文:蔡老師)

2015年6月14日 星期日

紅樓夢中微塵眾 - 05/30/2015



初中時初讀紅樓夢,從第一回看起,除了很喜歡那首好了歌以外,其他則不知所云,情節散慢,索然無味。於是家父為我導讀,指引我從「冷子興演說榮國府」看起,先把人物關係搞清楚,對榮寧二府的來龍去脈有個粗略的概念,了解曹雪芹(以下簡稱曹)寫書的大概用意再回頭去讀。依照父親教導的方式去讀,果然容易多了。但第一次讀儘撿有黛玉寶玉的章節看,其他的人物事物根本不關心。那時最迷大觀園裡的歡樂世界,如偶結海棠社,夜擬菊花題,品茶櫳翠庵等。一群表兄妹在一起,吃喝玩樂,做自己喜歡的事,多愜意!高中時重讀,才有興趣一段段的慢慢看,越讀越有味,佩服曹的文采,喜歡紅樓裡的詩詞,從此變成紅迷一名。當時年輕,看小說不過是看故事,重讀時頂多多關心一些人物如元迎探惜四春及紫鵑,晴雯,平兒,二尤,鴛鴦等,其他事物大略看過,讀到黛玉死了就看不下去。出國念書,紅樓一書跟著我出國,無聊時就翻一翻,每次重讀都能多得一點心得,對一些細節也開始有較深的體會。一直到了九七年,我才真正把紅樓夢百二十回從頭到尾都看過。


慢慢明白為什麼曹要從甄士隱賈雨村說起,故事一開頭就告訴讀者,真事隱去託為假語村言。這就不能怪那些考證派與索隱派的學者從草蛇灰線的珠絲馬跡裡去找線索,以至一輩子都在猜紅樓的未解之謎。

以前小說家高揚出了一系列研究曹雪芹家世背景的書,諸如「曹雪芹別傳」「大野龍蛇」「秣陵春」「茂林秋」等。基本上以考證為主,高揚研究曹家歷史,是曹學專家。

數年前紅學在大陸忽然大流其行,劉心武「揭密紅樓夢」頗為震撼。一連出了四本,特別是對秦可卿的研究,語出驚人,創出了秦學,是索隱派的新秀。

大部份的紅學家不是考證就是索隱,要嗎就是王國維派的「文學批評」。蔣勳不是紅學家,他不考證不索隱,他以美學、藝術、佛學的觀點來讀紅樓夢。用他自己的關點去詮釋紅樓夢裡的人物,接近「文學批評」派,但還是有些差別,因為他並不以哲學眼光去分析。他用的完全是他自己的感受去關懷紅樓夢裡的所有人物,不論尊卑貴賤,角色的重要與否,他都一一賦以生命。

紅樓夢原本就字字珠璣,在蔣勳眼裡,更是每一字每一句都意義非凡。紅樓夢一開始就用隱喻手法 ,預告了書中人物的命運與結局。可惜後四十回與前面的預言有很大的出入,數百年來讓那些紅學專家猜了又猜,解來解去各執一詞,真是公說公有裡,婆說婆有理,沸沸騰騰鬧了百多年,也沒個定論。劉心武的續紅樓夢,鬆散無趣,大大的失敗,他揭密的好,但續得真差。蔣勳有超人的敏感度,他讀紅樓,不受前人的影響,完全用自己的看法去舒發他的情緒。每一位不顯眼的人物,每一件小小的事情,蔣勳看來都具有深意。有些小事或許曹只是想借以說明寶玉的多情,來印證寶玉的癡顛。但到了蔣勳眼裡,卻又多了幾層意義。任何一件小事,蔣勳都可用他審美的眼光,去把事情放大,用美學的角度去欣賞,然後洋洋灑灑,大大地舒情一番,於是就有了「微塵眾」,一本兩本三本,寫得沒完沒了。

蔣勳文筆清新流暢,藝術修養深厚,又以他細微的洞察力去寫紅樓夢中的微塵眾,他以如歌的行版娓娓道來,自然生動。每件事情,大如元春省親,小如寶玉抓週、梳頭,都讓蔣勳對傳統文化社會結構,提出問題。每位人物貴如北靜王,輕如二ㄚ頭,都能打動蔣勳的心弦。不得不佩服蔣勳聯想力的豐富,他不斷挖掘紅樓夢裡更深層的意義,把這本文學巨著,推到了更高的境界。

當然,無論是四大名著或四大奇書,紅樓夢都穩穩地排名第一。曹雪芹的文字功夫,氣勢大,張力強,本來就具足吸引人的條件,再經蔣勳一渲染,更成了奇書中的奇書。寶玉與秦鐘在秦可卿出殯途中,至一農莊休息,遇到二ㄚ頭示範搖轉紡紗機的場景,經蔣勳的火眼金睛看去,出現一位少女用她的玉手輕盈的轉動著紡車,他可以看到少女專注的神情,寶玉的讚嘆,秦鐘對少女的心動,那畫面該有多美。不過才相遇,少女被母親叫走,他二人也被熙鳳催著起身。寶玉離開農莊時,留心找尋二ㄚ頭,卻遍尋不見,後來終於在村頭看到她,卻「電捲風馳,回頭已無蹤跡」,這場景多麼動人,就這麼一點點偶遇的緣份,如露又如電。曹的文字鉅力萬鈞,蔣的想像力更是豐富。

黛玉與寶釵

自幼喜歡陪叔叔與父親看京劇,「黛玉葬花」唯美的哀愁與喟嘆,在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年代,很讓我低迴不已「青燈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溫」。喜歡黛玉的癡,討厭寶釵的事故。黛玉瀟灑自由,寶釵矯情現實, 縱然活到這把年級還是不喜歡寶釵。

但蔣勳給他們同樣的關懷,他喜歡黛玉的靈性也喜歡寶釵的人性,他喜歡黛玉的仙氣也愛寶釵的華貴。蔣勳也不去點評紅樓夢的文學價值,他是細讀一字一句去玩味,他用悲天憫人的心去關懷每一個人物,給他們同等的生命。

高中時,同學們看紅樓,看到寶釵在滴翠亭嫁禍黛玉那一段,都罵寶釵陰險。我不喜歡寶釵,但這件事還不至讓我討厭她。只當她為了自保,一時無心罷了,並非有意嫁禍。但我看到香菱學詩那段,就真不能原諒寶釵的虛偽。寶釵表面對香菱不錯,骨子裡根本看不起她。香菱想學詩,求她教,她不過敷衍了事。香菱轉求黛玉,黛玉二話不說便盡心盡力的教了起來。寶釵見香菱認真學詩反澆她冷水說她自尋煩惱,原來就呆頭獃腦的人越發成了呆子。香菱學詩這段,蔣用很大的偏幅褒揚黛玉,卻對寶釵沒有一句批評,由此可知它對寶釵的寬容了。

風流靈巧話晴雯

初中時初讀紅樓夢,非常不喜歡晴雯。後來再讀,就沒有那麼討厭她,不過還不會到喜歡他的地步。許多紅學家對晴雯的評價都不錯,但我不喜歡晴雯撕扇子的任性,覺得她不懂惜物,使小性子也不是這麼個使法。不惜物,象徵不惜福,結果就抱屈夭風流。

後來陸續碰到幾位紅迷,發現喜歡晴雯的人還真不在少數。有位男性文友非常喜歡晴雯,甚至把他當做夢中情人。有一年自北京搭機返美,鄰座是一年輕女電腦工程師,到矽谷出差。她主動跟我攀談,問我喜不喜歡紅樓夢,意外發現年紀輕輕的她竟然是紅迷,書中的人物居然最喜歡晴雯。後來我得一心得,發現喜歡晴雯的人都有一共同傾向,就是都愛寶玉(有的男士甚至把自己當成寶玉了)。

晴雯對寶玉至為癡情,只為襲人一句話大吃飛醋,平常她待寶玉最為盡心,病因寶玉起,又為他病中補裘,以致病入膏肓,終至回天乏術。

蔣寫補裘,寫的真好。他把雀金裘的洞聯想成天空的大洞,女媧補天,晴雯補裘,補的都是情天。情天長恨!

補裂縫容易,補洞難。補洞得像人工織布一養,一針針去織,還得經緯交錯,

非常不容易。偏偏寶玉次日被賈母指定非穿著雀金裘出客不可,緊要關頭,無人願意做。尤其是平常處處在王夫人老太太面前邀功告密的襲人,更推得一乾二淨。病中的晴雯二話不說,就擔下了重任。晴襲對比,孰忠孰奸,一目了然。蔣誇讚心疼晴雯,對襲人並無一句苛責,他對晴襲同樣喜愛。

他又把補裘跟以前物質缺乏時代的補衣、補鍋、補襪等連想在一起。將往昔的惜物與現今的浪費做對比。最後的結論是「生命最深刻的記憶,彷彿是不斷對破損缺憾的修補」。

可憐可惡趙姨娘

趙姨娘教養不夠心地不好,真是令人討厭。原書中寫寶玉乾媽勾結趙姨娘陰害鳳姐及寶玉的短短半頁非常生動。趙翻箱倒櫃,只找出一些碎銀子,一些不值錢的首飾,湊和著給馬道婆,還得畫押寫借據。想那日寶玉為逗晴雯開心,讓她撕壞了多少值錢扇子。那邊箱趙姨娘就這般拮据,曹寫盡了做姨娘的悲哀。

寫寶玉鳳姐發瘋那段,更是活靈活現。年輕時看得我,笑痛了肚子,現在再看還是好笑。這邊寶玉忽然瘋了,那邊鳳姐拿著把明晃晃的刀殺進園來,大觀園頓時忙得人仰馬翻雞飛狗跳,精彩啊! 好笑啊! 笑死人啊!

蔣對這號人物,只能無奈的嘆息一聲「唉!趙姨娘」。

未免聯想過頭

蔣勳把大觀園當成青春王國,他喜歡強調園中人物的年齡,這一點反而是畫蛇添足。他常說賈元春一個十五六歲的女孩在宮中…..。元春比寶玉大十幾歲,在書中出場時已是二十幾歲的貴妃,似乎不必去追憶她當年入宮的情景。何況當時能被選上秀女是多大的光榮,元春十多年後已晉封貴妃,際遇算是不錯了。該討論的是現在這位二十幾歲的貴妃的心歷路程。

還有薛蟠,一個十五歲的少年…..。薛蟠比寶釵大兩歲多,寶釵進賈府沒多久就過十五歲生日了。但薛蟠永遠都十五歲。

他尤其喜歡強調十七八歲的王熙鳳,就這般潑辣狠毒…..。他忘了「冷子興演說榮國府」時,熙鳳已嫁入賈府五六年了,就算她真如蔣勳估計的十六歲嫁入賈府,等到黛玉進京時,她起碼也二十四歲了。

青春王國不是彼得潘的 Never land,春去秋來,大家都會長大。賈寶玉也不是永遠十四歲!

我也不大喜歡蔣老是提什麼「酷兒」…..,到底是時代背景不同,社會環境不同,思想習慣也不同。可以鑑往之來,但拿現代名詞去解釋三百多年前的人與事,似乎不大搭調。

儘管,蔣有些許論調,我不大認同。但我非常佩服蔣的文學天賦,與藝術境界。微塵眾系列寫得真好,它很容易被普羅大眾接受,帶領大家去讀紅樓夢,進而欣賞紅樓夢。他是曹雪芹知己中的知己。(撰文:周典樂)

2015年5月4日 星期一

最具影響六台灣作家灣區周芬娜上榜 - 星島日報記者王慶偉報導, 04/01/2015

旅居灣區的美食作家周芬娜,被中國三聯書店列為從2009年到2013年之間,對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六位作家之一。六位作家及作品為:龍應台的「目送」、齊邦媛「巨流河」、蔡志忠的漫畫、王鼎鈞的散文、 蔣勛的藝術論,以及周芬娜的美食系列五本著作。

三聯書店指出,自2009年到2013年9月間,從台灣引入版權194種,基本上是逐年增長,其中六位作家的著作,在中國大陸都是長期暢銷書,在全國各地都受到歡迎。同一時期,台灣只引入大陸著作20餘種。

三聯書店總經理樊希安表示,台灣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分支,但經過淘洗和融合,已經獨具了濃郁的地方特色。近年來隨著形勢發展,大陸民眾特別想了解台灣的歷史、現狀和發展,了解台灣的自然景觀和人文習俗等,三聯書店起到「中介」的作用。同樣,台灣民眾也非常想了解大陸的一切。

周芬娜表示,得知與其它五位著名的作家同列榜上,感到非常榮幸。周芬娜透露,多年前她要開始寫美食時,曾被人懷疑「妳這台灣人,對中國大陸的美食知道什麼?」但是研讀中國歷史、中國大陸研究的周芬娜,並沒被這些懷疑所打倒。

周芬娜為寫美食,走遍中國大江南北。所著「飲饌中國」就長達數十萬字,書中照片都是周芬娜用幻燈片拍照,力求完美;寫這本書讓周芬娜長期伏案苦寫,腰酸背痛,頭昏眼花。花了許多功夫寫出的「飲饌中國」,2003年成為北京年度暢銷書。

三聯書店出版了周芬娜五本美食書:飲饌中國、品味傳奇一、品味傳奇二、花之宴、繞著地球吃,在北京的書店內有專櫃展出; 其中賣得最好的是飲饌中國,而獲得最多好評的是品味傳奇一、二,兩本「品味」被列為「文化指標」,後來又加印紀念版。

周芬娜表示,她的著作不光是美食,還結合了許多特色,包括文學、歷史、文化、山水、人物、飲食,兼具深度與廣度,「這些元素加起來的美食著作,得到海峽兩岸讀者的肯定。」

周芬娜目前在寫生機飲食,「現代人流行有機飲食,也喜歡自己種菜種水果,成為飲食的趨勢,」周芬娜也打算寫一些東亞、歐洲的飲食與文化,計劃推出美食新著作。

2015年4月20日 星期一

讀蔣勳 《夢紅樓-微塵眾》有感 - 03/22/2015

紅樓夢是本曠世巨作,毋庸置疑。許多文史泰斗研究紅學,匯成各種流派;有許多紅迷再三研讀,為其沉醉讚嘆不已,卻也有不少人望著厚重的120 章回巨著卻步,想取巧的從電影或連續劇中一窺究竟。

蔣勳近期發表的大觀園青春記事、夢紅樓、微塵眾等,無疑是紅樓夢的最佳導讀。 他用細膩的觀察、悲憫的情懷、套入現代的社會模式,很容易讓讀者認識到紅樓夢裡面的人物特質。沒有看過紅樓夢的人,經由蔣勳的描述,書中人物的影像便活脫脫冒出來,甚至可能引發好奇,會想去翻翻那本鉅著,多一些瞭解。而因為對書中人物有了基本認識,隨便翻閱一個章節,也應該可以饒富趣味地看下去。

蔣勳的系列新作,跳脫許多人對紅樓夢裡賈寶玉、林黛玉和薛寶釵三角戀的迷思,以及跨越一般侷限在探討書中對某家族政局的影射,而特別鑽研書中芸芸眾生, 尤其是卑微的小人物,點出每一個角色的個性、行止暨孳生的事端,無不與其出身或炎涼際遇息息相關。 他引領讀者去體會, 作者用慈悲的心,書寫紅樓夢裡面各種不同形式的生命,高貴的、卑賤的、善良的、殘酷的、 富有的、貧窮的、美的、醜的, 都是生命因和果的循環,沒有輕蔑,只有悲憫,沒有批判,只有包容。這一點,應是過去研究紅學的專家不曾做過的。

於是我們對於常被認為孤傲、六根不淨的妙玉,能夠用 ”同理心”去體會一個出身官宦的千金小姐,因為體弱以及家敗避禍不得不出家為尼的無奈,她心裡積壓的不平與鬱悶,造成極度的潔癖和孤芳自賞。 而冰雪才情、處於荳蔻年華的她,又如何能不對翩翩寶玉暗自動情呢?反躬自省,如果自己是妙玉,也未見得會比她表現得更清高周全。

蔣勳說,紅樓夢讀久了,會發現自己也在紅樓夢中, 有時候是黛玉,喜歡孤獨,有時候是寶釵,在意現實的成功,有時候是史湘雲,直率天真,有時候也會在自己身上看到賈瑞、看到薛潘, 看到自己墮落或沈淪的另外一面。十二金釵,或許不是十二個角色,而像是我們自己的十二種不同生命階段的心境。回到現實人生,看到身邊的親人朋友,原來也都在紅樓夢中, 每個人背負著自己的宿命,走向自己的命運。有了這層體悟,或許,我們對所有的事物,會有一種真正的同情,也不再隨便說,喜歡什麼人,或不喜歡什麼人。 他甚至說,近年細讀紅樓夢,有一種領悟,覺得紅樓夢其實是一本佛經,因為處處都是慈悲,處處都是覺悟。

我終於懂了,為什麼蔣勳說,如果在荒島上只能帶一本書,他會帶紅樓夢!古今中外,那麼多的世界名著,都值得閱讀。惟紅樓夢裡除了精彩的侯門宦海軼事、動人的兒女情長,雋永的詩詞、細緻的文物之外,更涵蓋了有名姓的七百數十餘人。 而最最珍貴的,乃其中芸芸眾生,每一個人物,都是一個故事,都是一份哲理!足堪讓人在荒山孤島反芻千百回,不厭倦,而且每一次咀嚼都繞富滋味。(撰文:盧妍禎)

2015年1月28日 星期三

最喜歡的書分享 - 01/25/2015

紫藤書友會2015年初第一次的書友聚會(01月25日2015年)開心地在資深書友李芬瑛家舉行。會長周芬娜首先歡迎新會員徐德慧女士加入紫藤書友會,然後再開是討論。

本次紫藤書友會的主題是:大家談一談自己喜歡讀的書。會長周芬娜率先發言,她向書友介紹的書是《微塵眾》,作者是蔣勳。《微塵眾:紅樓夢小人物1,2,3冊》是“蔣勳說青春紅樓”系列的篇章。碎為微塵的紅樓眾生讓我們看到了自己微塵般的影子。曹雪芹在《紅樓夢》中的小人物描寫,使我們在宿命前懂得謙卑。蔣勳看到一個個紅樓小人物的艱難和生命的不忍。他覺得,《紅樓夢》是一部作者的“懺悔錄”,包容每一個書中最卑微的角色。蔣勳穿透人生寫出的紅樓小人物,情感至深,令人追戀。

書友李芬瑛,向大家推出的是謝忠道的新書《慢食》。許多台灣南北的熱門食品:金門牛肉乾、手工咖啡餅乾、海苔酥、蛋捲、牛軋糖、鳳梨酥、水果糖……。如山的小吃零嘴陪我們在電視機前或者旅途上度過了無數美好時光。台灣的好料理:野生烏魚子、牛肉米粉湯、乾炸玉筍、生魚片、煎蝦母、白鯧魚丸鍋、意式烤蔬菜、海蚌殼,各種鮮美水果。現代人,好像越來越愛吃,越來越能吃,卻越來越不懂得如何去享受吃。

蔡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本發黃的《四書:白話句解》,編者王天恨,由新亞書局出版於民國四十七年,這是他在不經意之下發現的寶書。四書又稱為四子書,是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是中國儒家的經典書籍。大學章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中庸章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四書之中的這些古訓,對我們今天的社會還是一樣適用的。

客座來賓Grace Liu給大家介紹了她年青時代喜愛的武俠小說,最有印象的是金庸先生創作的武俠小說《鹿鼎記》,她覺得這部小說不是單純的武俠小說,而是充滿了歷史知識。《鹿鼎記》是作家金庸的最後一部長篇武俠小說作品。該小說背景設置在明末清初(1644年-1689年),本書是金庸的封筆之作。

Henry是一為對電影非常有研究的學者,他給大家講述了美國作家約翰·斯坦貝克(John Ernst Steinbeck, Jr.)的代表作品《憤怒的葡萄》、《伊甸園東》和《人鼠之間》等。美國作家約翰•斯坦貝克曾獲得1962年諾貝爾文學獎。他的多部作品被拍成了暢銷的電影。

舊金山前來參加聚會的Harry先生,也是一位電影迷。他說《教父》這部影片對他的震撼特別大,在看這部電影之前,他沒有先讀這部小說。他對電影中的故事情節和演員的表演表達了深度的讚許。同時,他也和大家談到自己讀吳淡如的《那年我所喜歡的男孩》一些 ​​心得。曾經很喜歡一個人,在蒼白的青春里曾有一個未完成的夢,想來就是一種幸福。很多人會為情竇初期的愛戀折磨,因為苦澀因為酸楚,可是吳淡如筆下的各種看似現實的故事,卻有一種回甘的感受。這種時過境遷的回頭,像眼淚結冰後遭遇陽光,內心的所有陰濕都被漸漸熨幹。吳淡如說,唯有愛情才能拯救愛情。

劇作家沈悅女士,要為眾多默默無聞的優秀編劇們說幾句話。人們往往只把眼光關注在小說家身上,忽略了辛勤工作的編劇們。台灣著名電影和電視劇編劇王蕙玲,其電視劇代表作品有《追妻三人行》、《京城四少》、《第一世家》、《人間四月天》。電影代表作品是:《飲食男女》《臥虎藏龍》《色·戒》等。1995年電影《飲食男女》(李安導演)入圍金馬獎,奧斯卡影展。作為李安“御用華語電影編劇”,王惠玲總是能引起不俗的反響,也和眾多的獎項有著“不解之緣”。在電視劇創作方面,王惠玲也是成績斐然,在大陸播出過的《人間四月天》,以徐志摩的感情生活為主線,受到了兩岸青年觀眾的熱烈追捧。

紫藤書友會秘書長孫燕向大家談了她讀法國浪漫主義作家維克多-馬里·雨果(法語:Victor, Marie Hugo)《九三年》的感想。《九三年》是雨果最後一部小說。小說的兩個對立人物,革命派郭文和保皇派郎特納克侯爵是雨果的又一善惡對比。郭文在捕獲郎特納克侯爵之後,因念郎 ​​特納克侯爵救了三個孩子,竟不惜把自己送上斷頭台,而放走了敵人頭子。這種安排,最能體現雨果對慈悲為懷,對純潔良心的信仰。

會員柳云說,她喜歡余秋雨的作品。2004年出版的《借我一生》是余秋雨對中國文化界的“告別之作”,涉及他和他的家族諸多不為人知的經歷,還描繪了記憶中文革時“大揭發”、“大批判”的整人模式……從前輩到自己,作者以平實、真實的記憶組成一部文學作品。“我歷來不贊成處於創造過程中的藝術家太激動,但寫這本書,常常淚流不止。”《借我一生》是秋雨先生的生命之旅,是他蔑視災難、不斷突破的精神歷程,是以散文筆調貫通成的一部家族史詩。他獨創的文體交糅了體驗與論述、激情與冷靜、宏觀與細節等諸多對立性因素,呈現全方位的表現力度。

會員悠彩為大家講敘的是享譽世界文壇的著名英籍華人女作家虹影的作品《K》。《K》是旅英女作家虹影寫於1997至1999年。 1999年在台灣首發。《K》可以說是一部很專業的小說,歐洲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支配著小說的歷史和審美標準,作者對故事、人物、情調、結構以及敘述節奏都把握得相當出色。小說的開頭就顯示出構思的精巧,蘊含了一個生動而引人入勝的故事,簡潔清晰而內涵豐富,自然舒暢卻多有奇趣。 (撰文:悠彩)